区域推进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
——以滕州市为例

2018-08-15 00:45朱邦伟
现代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本社团特色

■朱邦伟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过多年教育改革,滕州市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滕州市教研室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上发力,着力建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实施新格局,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是当前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大趋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特色”。学校课程特色建设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挖掘潜能并基于自身“差异”谋求生存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目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社会要求学校提供多层次、多规格人才,那种“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为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从2010年开始,滕州市提出“课程特色创建”、“以课程特色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战略。

我市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假开发(零开发)。近几年来,由于上级部门不断检查和抽查,“空白”课程的现象在我市应该是不存在了。但是还存在着打着学校课程的名义,做着其他所谓主要学科的事情。譬如,在课程计划表中列入学校特色课程,但实际开设英语、数学等课程,被喻为课程开发“两张皮”现象。二是片面开发(缺少顶层设计)。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进而降低了学校社团特色课程的整体效能。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有窄化倾向,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平等对待及重视。三是师资乏力。成功的特色课程需要教师熟悉许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科研的方法。目前,我们没有专职的教师,这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容易流于形式,热闹有余,深度不足。教师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淡薄,欠缺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且没有建立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意识。

二、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的内涵和内容

课程特色建设是“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校本课程”,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先进性。一定体现了国家或社会教育发展最新的理念,有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不是拍脑门的想当然。第二,适切性。是从本校实际出发,以地域、社区与学校资源为依托研发、建设的,符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要求。第三,生成性。课程特色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一说就成的课程,需要经过历练。即使再好的条件、师资力量,也绝对不可能一出来就是一门成熟的课程特色。第四,限定性。学校课程特色的开发有别于统一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特色,属于以校为本的个别差异课程范畴,往往只能限定在本校使用。

师生社团是指在校师生为实现成员的共同意愿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是课程特色开设的重要载体。

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是把师生社团活动用课程理念去提升,把师生社团活动进一步开发打造成学校社团特色课程。

三、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的实施策略

加快课程特色建设,必须转变育人模式,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将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学校必须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开发策略。

(一)牢牢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

课程开发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把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课程实施过程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和谐人格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实事求是,基于学校和教师

课程特色的开发和管理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际和教师的意愿和能力,因需开发,实事求是,课程开发和管理要讲求实效。

3.注重生成性、层次化和系列化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通过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等形式,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和兴趣需要。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滕州市北辛中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开发40余个校本课程,学生自主选择校本课程。学校打破班级界限,按课程类别把学生重新组班,为每班学生配课程教师,确保不同层次和系列的校本课程人员、场地和活动方案落实到位,不留盲点,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拓宽校本课程开发途径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包括三个途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系统整合;师本课程的创生。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指的是将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通过具体实施成为学校“理想课程”的过程全部。国家课程系统整合指的是对现有分散、重复的课程进行系统整合,依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进行课程校本创新,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师本课程创生是指教师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过程中逐渐积淀创生的展现教师教学风格,体现教师教育思想的个性化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2.把地方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不同的地方,资源各不相同,旅游资源、民族风情、高新科技以及社区单位、当地文化特色、景观等都可以转化为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展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探究活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有利的条件。姜屯中学的“善文化”课程、北辛中学的“北辛文化”课程都是充分挖掘滕州当地的文化资源开设的校本课程。

3.把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

近年来,各学校都开设了活动课,许多学校积累了不少经验。活动课与目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是相同的,但活动课不等于校本课程。它要求学校在原有活动课的基础上,用课程开发的程序及理念去审视原有的活动课,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筛选,进行重新开发与规范,把活动课转化为校本课程。滕州一中的“剪纸”课程、实验小学的“鼓号”课程都是把艺体活动进行规范、提炼而开发出的学校特色品牌课程。

4.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

选择近年来在教育科研中已经取得成果的研究课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既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又使教师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更快适应学校课程开发工作。

5.把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室、网络资源、各种专用室、电教设备、体育场馆、教师等。校内课程资源对开发校本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具有经常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尤其是教师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

6.把社团活动作为推进课程特色实施的重要载体

以精品社团建设为依托,以点带面,多渠道、深层次推进学校课程特色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系统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体系,积极探索社团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课程化、品牌化之路,努力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课堂、实践基地和展示舞台。滕州一中的言泉文学社、“山核桃”文学社组织学生认真读书,潜心向学,积极创新,踊跃写作;老师把社团活动系统化、课程化,激发更多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热情。因此,学校荣获“全国新课程写作教学示范校”称号。

(三)严格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种理性、民主、科学决策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有4个主要步骤:

第一,情景分析:包括明晰学校办学理念、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学校资源、把握社区发展需要等等。第二,确定方案:包括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课程纲要。第三,开发程序:教师自愿申报→学科课程教材小组审议→编写课程纲要→课程审核委员会审议。第四,组织和实施:包括学校编印选课指南、组织学生报名选课、时间安排、资源分配,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事项。第五,评价与改善:涉及教师、学生与课程方案三方面,包括评价内容与方式、结果处理、改进建议。

(四)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第一,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督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第二,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第三,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第四,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第五,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第六,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授课教师的评价

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和听取总结汇报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四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课程审议委员会听取教师总结汇报后的评议结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的评价

校本课程一般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内。

四、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随着我市特色建设与社团建设的有效实施,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随着各校多元开放课程体系的构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不断引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每年一度的全市课程实施暨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显示,近年来,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养、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等指标逐年提升,98%的学生在体育艺术“2+1“项目上有自己的特长。

(二)搭建多元研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特色建设与社团建设过程中,以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为载体,激发全市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开发和钻研特色校本课程,2017年,全市特色项目校本教材开发152项,50个校本课程获评市级义务教育精品课程。随着特色建设与社团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科研意识逐渐加强,在教学、活动中“研究”问题,再在“研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两年来,全市教师完成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126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级28个,教师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和发表856篇。

(三)发挥特色项目优势,助力学校特色发展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特色创建理念引领下,学校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特色建设与社团建设,95%的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课程特色,形成“一校一特、和而不同”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学校因此迸发出无限生机,进而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各校在特色建设与社团建设中取得成效,涌现了一批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有较大知名度的品牌学校。近三年,全市创建省级特色学校15所、国家级3所。

五、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学校社团课程特色建设搞得有声有色,但是有些学校还止步于汇报中、迎检中;“拿来主义”思想占据主流,应付现象居多,课程资源匮乏,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课程模式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中学阶段的课程弹性空间还不够,可选择性还很差。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管理者对课程特色作用的认知尚存有偏差,认为是花拳绣腿、表面文章,若扎实开设,会耽误时间,影响中高考成绩;二是有的虽有构想,但苦于不知如何设计内容、规划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市“一校一品”发展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关注其课程建设,打造课程特色建设也就成了时下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现提出些许管见,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发更多同仁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研究。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笔者相信,中小学课程特色与师生社团建设呈现出良好质态是值得期许的!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人民出版社,2017.

[2]朱治国.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

[3]丁念金.西方校本课程决策的新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校本社团特色
缤纷社团
特色种植促增收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完美的特色党建
K-BOT拼插社团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