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办新时代基础教育
——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

2018-08-15 00:45陈培瑞杨晓娟
现代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学校

■陈培瑞 杨晓娟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政、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和衷共济、攻坚克难,举办全国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在底子薄、欠账多、财力弱的情况下,从大规模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起步,继而扩展到城市校改。苦干10年,终于完成了过去百年没有完成的校舍改造任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省大规模开展了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重点的教育均衡发展,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出现了“群峰并峙”、“共享蓝天”的大好局面。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基础教育以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主旋律、全面铺开包括办学体制、学校管理、教师发展、教学改革、家校合作等方面的整体改革,在教育内涵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济南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青岛推进现代学校建设、烟台推进差异教育、潍坊推进校长职级制、淄博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东营推进校长教师专业化建设等区域性、整体性改革的重大典型经验。广大中小学致力于整体提高和特色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优”、“特色”和“领航”学校。广大学子享受同一片蓝天,日益从陈旧的教学方式束缚和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享受着以人为本、润泽生命的快乐。

喜看今日山东基础教育,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旧模样,而是神州东部一片“大而强”、朝气蓬勃的教育天空,每一位齐鲁儿女无不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根据上述思维路线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仍有诸多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同样反映在基础教育领域。党的十九大赋予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内涵,要求科教兴国,现代化强国,拔尖创新人才抢占世界各个领域的制高点,重大创新推动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必然要求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

形势逼人,时不待我。我们要把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带到新时代?怎样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怎样满足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对教育的新需求?怎样顺应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大趋势?这些都是必须做出回答的重大课题。

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十三五”和未来15年(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要发展到什么水平?毫无疑问,应是结构更加优化、设施更加先进、理念更加前沿、功能更加齐全、师资更加强大、内涵更加优化、育人质量更高的教育现代化,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力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

何为教育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阐释,结合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理解为: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的课程、创新的技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其着力点聚焦以下五个方面。

牢固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新理念。回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深感耳目一新并引发深刻变革的生命教育、生态教育、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等新理念,无不具有“人在中央”的共同意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所有的教育新理念均可统称为“以人为中心”。尤为可喜的是,近年来,山东济南、青岛、潍坊、烟台等市无论是教育均衡发展、供给侧改革、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是学校文化建设、教师发展、课程改革,其改革的方向、目标、聚焦点、着力点日益转向“以人为中心”的轨道。对何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逐渐达成共识,这就是:以学校各教育主体中最基本的学生主体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感悟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在经历各种扎实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之后,对“人”的尊重逐渐加深,对生命的关照日益全面,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不断加强,课程与教学中的人本意蕴日益浓厚,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唤醒,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紧张情绪有所缓解,学习负担有所减轻。

继续深化富有“温度”的课程创新。课程到底是什么?从强调课程重要性的角度说,我们可以说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和载体,是学校教育运作的大动脉;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它是学科的相对固化和空间组合;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说它是可操作的“工具”。但必须指出的是,课程绝不是冰冷的“框架”、“载体”和“工具”,而是提供“土壤”、“阳光”和“空气”,润育生命的“芳草地”。

在创新课程的实践中,有的学校基于学生需要做课程,有的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做课程,有的坚持学生立场做课程,有的面向全体做课程,有的针对学生差异做课程,有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做课程,有的通过创设情境做课程,有的师生、家长一起做课程。做出了“温度”,做出了生命气息,做出了内生动力,做出了生命花朵。

继续深化以绽放生命为主旋律的教师教育创新。当今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很累,责任很大,心理负担很重。终日穿梭般上课,拥挤在狭小办公室的伏案备课、批改小山似的作业,课间跟操,放学送路队,应对各项检查活动,同家长进行“博客”、“QQ”交流,早上7点到校,晚上7点到家,忙碌身影,疲惫之态,令人心酸。教师也是人,也是成长的生命。如何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提高教师的生命质量,是教师教育创新的重中之重。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往往偏重他们的专业发展、岗位责任和硬性约束,对教师差异、心理压力、生存环境、人际关系、个人诉求有所忽视。

继续深化以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基础教育体制机制包括政府管理体制、学校办学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我省经过几轮体制机制改革,教育部门对学校以及学校内部纵向、垂直的行政管理方向有所改变,校长任用行政化正在改变,一些学校的微观体制机制有所创新。但是总的来看,体制机制滞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活力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对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安排,明确提出了改革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们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路径和方法。

改革基础教育体制机制的着力点,我们认为应聚焦于四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对学校的管理应由行政型、大一统管理转向开放型、服务型管理,减少管理层级,杜绝多头管理,为学校自主办学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学校对教育教学及班级的管理由纵向型、阶梯式管理转向“扁平化”管理、压缩管理层次,减少行政干预,扩大一线管理的权限,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用人制度由终身制转向动态制;四是分配制度由固定制转为动态制。

继续深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的教育技术创新。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重大命题——“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规划纲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一章中明确指出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就是要充分利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7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列出了新技术驱动教学创新的技术进展、关键趋势和重要挑战。2017年基础教育应用的的六大“技术进展”为创客空间、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六大“关键趋势”为深度学习策略、重构学习空间、编程作为素养、STEAM学习兴起、推动创新文化、注重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目前的教育技术,例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虚拟现实、机器人等,这些“新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不断发展,实现着当前教育理念的转变、学与教方式的革命和教育教学研究方式的革新。由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向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再仅仅是按照课本进行教学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由此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此为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之要义。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学校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