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慧玲
(上海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上海201507)
上海上电漕泾发电有限公司是由上海电力控股,申能股份参股的2×1000MW大型国有火力发电企业。为了提升发电企业的燃料采购话语权,上海电力专门成立了燃料公司对燃料进行集中采购,因此本文的探讨仅限于电厂内部的燃料管理工作,核心内容是探讨发电企业在现有煤炭价格走低,但煤电联动压力巨大,政府对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如何结合目前火电厂推行的精益管理工作,通过内部的燃料管理,提升成本管控能力,切实降低度电燃煤成本。
笔者就目前发电企业燃料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破解之道做如下分析。
在保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对市场不同指标、热值和价格的煤炭做好精益掺烧,是火电企业真正实现降低燃料成本的核心工作。
目前掺烧工作还存在较大挖潜空间:
一是如何在环保指标约束下,做好经济煤种掺配的多方案备选工作;
二是燃料相关设备故障,影响掺烧比例,可推进燃料设备的碎片化维护管理;
三是煤场存储和煤种结构问题,存在部分燃料储存时间偏长,自然风险加大,掺烧为安全让路,船期安排精益程度不够,存在存量煤结构跟不上掺烧要求,降低掺烧比例的问题;
四是锅炉根据不同的掺烧方案燃烧调整不到位,造成锅炉主要经济指标扰动,降低了掺烧比例;
五是根据燃料公司经济煤种的采购策略,我厂制定掺烧策略并尽可能提高掺烧比例的响应速度还不够,这个时间差会影响到燃料公司采购经济煤种比例的提升速率,特别是在经济煤种采购策略变化的时候,响应速度尤为重要,通过快速相应,能够降低整体入厂标煤价。
库存精益化管理水平不够,一是船期安排对库存结构变化和掺烧方式变化的响应速度不够,造成部分时段总库存或者分煤种库存过高或者过低;二是煤场现场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管理较粗放,先来先取,合理堆放、降低自燃风险等工作目标更多依靠现场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经验,还未达到煤场动态管理过程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现代煤场管理水平。
热值差管理还比较粗放。入厂煤方面自动采样装置投用率高,但现场制样和煤质化验过程精益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入炉煤方面入炉采样代表性存在一定偏差,主要是因为不同煤种的上煤速率不同,褐煤为防止扬尘等原因,上煤速率偏低,造成入炉煤样本热值偏高;入厂和入炉煤的分煤种结构匹配度不稳定,造成入厂入炉热值结构性原因的偏差。
我厂目前的燃料管理是根据燃煤在电厂流转的全过程来划分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同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明晰,而燃料管理的两个核心管理目标——精益经济煤种掺烧和精益入炉标煤价控制在燃煤流转过程中去分解、管理和控制,但这就存在一个指标管理控制多部门参与,指标控制的思路未完全统一,指标发生偏差原因多样,未对原因进行量化分析,落实到具体责任部门等问题。
总的来说,燃料管理主要目标是清晰的,但是控制过程的精益化程度不够。根据这样的情况,建议转变工作思路,从燃煤流转全过程管理转变为围绕燃料两个核心管理目标全过程控制的精益管理,从物的管理上升到数据流的管理。因此,首先要建立燃料两个核心管理目标的控制流程,把对目标的影响因素落实到燃料流转过程中的具体阶段和具体责任部门,并使过程数据可衡量,对目标影响可量化,最终实现目标偏差原因可量化,责任部门可追踪,并纳入燃料管理KPI考核,调动全员参与燃料精益管理过程的积极性。
为了加强燃料管理,我厂目前有两个层级的燃料数据管理,一是基于MIS系统的基本燃料数量和质量的统计,二是各个部门基于各自工作需要做的内部电子文件流转体系,例如掺烧计划表、煤场库存管理动态数据图、环保掺烧计划表、燃煤结算情况表、燃煤结算化验指标、服务于燃料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分析的燃料台账等等。
这两个层级的燃料数据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数据涉及多部门多方面,数据共享不够,影响各个部门的工作决策过程的速率,发生问题偏差的分析过程需要人为去收集数据分析,往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并导致燃料领导小组的决策滞后,影响精益管理水平;
二是主要指标考核主要是针对月度,受信息化水平影响,很难推进到每周、每日甚至实时。
建议根据我厂燃煤流转全过程,建立全燃料信息管理系统,从入厂煤精益管理到数字化煤场建设到入炉煤各指标控制实现全数据覆盖,并围绕精益经济煤种掺烧和精益入炉标煤价控制这两个主要燃料管理目标实现控制过程数据可视化,原因可追溯,核心目标完成情况每日可见,把目标管理控制推进到日前,从而提升精益管理水平。
全过程管理思维和主要燃料目标控制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我厂燃料管理相关各个口子的员工工作热情高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高,但是,过去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各自工作范围内的问题,而较少从燃料主要目标控制上去理解自己的工作。例如,煤场管理人员较难理解他的堆取工作对掺烧效率和入炉标煤价造成的影响。但当我们围绕燃料精益经济煤种掺烧和精益入炉标煤价控制这两个核心控制目标开展工作,影响这些目标达成的因素就需要分解到每个人的工作中。因此,建议加强燃料全员培训,从经济角度、指标控制角度,深化大家对工作的理解,并通过信息化系统让大家清晰明了各自在指标控制中的作用和造成的影响,从而把燃料主要目标控制从领导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岗位上去,保证燃料主要目标精益控制的效果。
目前,我厂的燃料管理工作正在根据以上管理思路转变,根据这个思路的燃料智能管理系统也在建设中,希望能对相关发电企业燃料管理工作的变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