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晶 ,石 磊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民政康复医院内科,南京 210046;2江苏省中医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脏需求之间不平衡,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引起的心脏疾病,简称“冠心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概要[1]显示,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稳居榜首。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存在多种学说,现代医学以多因素作用下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为发病及疾病进展的关键。以多种炎性因子尤其是白细胞介素作用于机体各个生理病理过程而广受关注。传统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强调外邪乘虚侵犯,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病理因素痹阻心脉所致[2-3]。
近年来,多项研究涉及炎性因子与中医病理因素、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本研究拟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用证候要素积分分析法,以痰、瘀两种中医客观病理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同时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痰、瘀病理因素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更多客观化依据。
1.1临床资料选择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患者122例,其中男60例(49%),女 62例(51%);年龄 36~89 岁,平均(67.93±15.54)岁。
1.2诊断标准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符合国际心脏病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标准》中的诊断标准[4]。本研究要求纳入对象除具有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外,需同时满足以下至少1项:1)有明确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或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史,或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史,三者至少满足1项;2)冠脉造影结果提示至少1支冠脉狭窄且管腔狭窄≥50%,或冠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提示管腔狭窄≥50%;3)心肌核素显像检查心肌缺血并诊断为冠心病者。同时参考《证素辨证学》[5],采用证素辨证积分标准,对病理因素痰、瘀进行积分统计。标准以证素积分20分作为诊断阈值,当证素计量值达到或超过20分,即可诊断该证素成立,具体计量方式见表1。
表1 痰瘀证素计量方法
1.3分组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122例依据证素积分法,对痰、瘀证侯要素进行统计。采用2×2析因分析方法进行分组:1)根据单一证素成立与否,分为有“痰”(痰浊证素积分达到20分或以上)组、无“痰”(痰浊证素积分未达到20分)组;有“瘀”(瘀血证素积分达到20分或以上)组、无“瘀”(瘀血证素积分未达到20分)组。2)依据痰、瘀兼夹情况分为痰瘀互结(痰浊、瘀血证素积分均达到20分或以上)组、非痰非瘀(痰浊、瘀血证素积分均未达到20分或以上)组、痰浊(痰浊证素积分达到20分或以上,同时瘀血证素积分未达到20分)组、瘀血(瘀血证素积分达到20分或以上,同时痰浊证素积分未达到20分)组。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规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回归性研究根据数据特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及曲线回归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证候类型分布情况
2.1.1 单一证候要素分布 122例患者中有“痰”(有痰组)者74例,无“痰”(无痰组)者 48例,有“瘀”(有瘀组)者 57例,无“瘀”(无瘀组)者 65例;“瘀”证素积分最低2分,最高40分;“痰”证素积分最低5分,最高49分。
2.1.2 兼夹证候要素分布 各证候要素痰瘀互结型最高占34.4%,痰血型最低占12.3%,见表2。
表2 兼夹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2.2各证候要素血清IL-6水平1)有“痰”组IL-6 水平为(15.18±40.81)pg/mL,高于无“痰”组的(4.68±4.40)pg/mL(Z=-4.870,P=0.000);2)有“瘀”组 IL-6水平为(18.65±64.22)pg/mL,高于无“瘀”组的为(5.11±3.69)pg/mL(Z=-4.391,P=0.00;3)“痰瘀互结”组IL-6水平高于“非痰非瘀”组(P=0.00);4)“痰瘀互结”组 IL-6水平高于“痰浊”组(P=0.00);5)“痰瘀互结”组IL-6水平明显高于“瘀血”组(P=0.005);6)“痰浊”组 IL-6 水平高于“非痰非瘀”组(P=0.002)。IL-6水平“瘀血”组与“非痰非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瘀血”组与“痰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见表 3。
表3 各证候血清IL-6水平比较
2.3血清IL-6水平与痰、瘀证素积分的相关性IL-6水平与痰证及瘀证积分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血清IL-6水平与痰、瘀积分的相关性
2.4血清IL-6水平与痰、瘀证素积分的回归分析IL-6水平与痰证及瘀证证素积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6。
表5 IL-6水平与痰证、瘀证证素积分回归分析
表6 IL-6水平与痰证证素积分回归分析
3.1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其分布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其证候要素分布较集中。标实类要素主要为痰浊、瘀血、热蕴、湿阻、气滞、水停、寒凝等;本虚类证素主要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等。有研究[6]将分型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证素分型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上的差异性。
本研究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122例,以“痰”“瘀”两种证候要素为中心,根据证素分析法对患者进行辨证、分组,探讨血清IL-6水平与“痰浊”“瘀血”两种证候要素的关系。其中痰浊组32人占总人数的26.2%;瘀血组15人占总人数的12.3%;痰瘀互结组42人,占总人数的34.4%;非痰非瘀组33人,占总人数的27.1%。
3.2血清IL-6水平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痰瘀证候要素的关系已有研究[7]表明IL-6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IL-6可通过诱导肝脏合成急性反应物,形成血栓;促进心肌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催化中性粒细胞加速释放氧自由基,损伤心肌细胞。这些生理病理过程均被证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与发展密不可分。
现代与传统中医均重视痰、瘀两种病理因素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痰浊与瘀血独立或兼夹作用于人体,都可引起脏腑功能障碍与气血运行失常,并最终造成气、血、津、液的输布代谢异常,激发本病。有研究对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与中医证素进行交叉分析[8],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在与中医相关证候要素的相关程度中,痰浊因素名列前茅,而且瘀、痰积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且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加。
IL-6作为炎性因子,参与多重炎性反应,与中医痰、瘀证候要素的复杂致病过程,在病机理论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L-6水平与中医痰、瘀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发现,IL-6作为炎性因子,可以部分反映出机体自身在痰、瘀证候要素上的相关水平。分析痰浊、瘀血相关证素的整体积分情况,发现IL-6与两种证候要素的积分多少存在一定相关关系。IL-6水平提高可以提示痰、瘀两种证候要素中,该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偏高的情况。当痰瘀两种证候要素兼夹存在时,IL-6的水平明显高于两种证候要素皆无,或仅有一种证候要素作祟时。另一方面,瘀血证候要素在兼夹证方面的权重,在本研究中未能体现。痰、瘀两种证候要素皆无的患者,与单纯瘀血证患者的IL-6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性。就回归关系而言,痰证证素、瘀证证素皆表现出了不同模式下对IL-6水平的影响,具备一定的说服力。
总之,IL-6水平能够提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痰浊、瘀血两种证候要素兼夹情况;其中对痰浊较甚患者来说,更具有说服力;IL-6水平可以为痰浊、瘀血合而为病的患者提供中医证候要素辨证客观证据,为四诊鉴别提供帮助。但该炎性因子水平现阶段是否能够卓有成效地用于进一步鉴别痰浊与瘀血两种证候要素,以及单纯存在时各自的病理特征,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证素分析是将中医临床诊疗客观化、规范化、数据化的过程,初步尝试临床定量诊断形式,完善中医诊疗过程,致力于探索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内在本质、证素特点以及证素间分布组合规律等[9]。有研究针对多种客观化指标特别是炎症相关指标,与冠心病痰瘀证关系进行探讨[10],以期为冠心病痰瘀证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如何合理利用现有的医学成果,综合中医自身诊疗特点,构建科学、明晰的诊疗体系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1]。本研究利用证素分析理论,将冠心病证素分型与炎性指标IL-6结合,以寻求内部规律性,取得一定进展。然而病例收集受到地域、年龄等因素影响,且病例数量有限,所说明的问题存在局部性特点,有待扩大收集样本地域和数量,以追求更加准确,具有更大说服力的研究结果。本研究选取的研究方法为横断性研究,未能长期跟踪研究对象的病情进展情况,同时研究分析方法较单一,研究目标容易受个体内部及环境因素影响。IL-6作为炎性成分,与不同证素分型患者的差别及特异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12],以深化研究,排除更多干扰,得到更加强有力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