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思为
主持人作为话语权力的执行者,在不同的节目中彰显着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性别权力、阶级权力或其他类型权力,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动态、价值取向。从这一角度来看,主持人的话语应是社会话语中最精粹的部分。融媒体背景下,话语权有新的发展空间,而话语失范问题也日益严重。由于媒体转型、组织监管不够、对自身要求降低、个人审美出现偏差等种种原因,主持人话语体系中出现了不少杂质,这些杂质成为营造清澈主流话语权空间的阻碍。基于此,笔者对造成融媒背景下主持人话语失范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了相关建议,期望能为我国主持人做好融媒体时代话语权力的“把关人”提供些许参考。
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受新媒体节目形式特别是网络综艺节目的影响,主流话语体系得到进一步拓展,加入了许多新时代的流行用语,其中也包括一些网络词汇、网络段子等话语内容。部分主持人在这些话语的使用中出现了诸多不规范现象,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使用不当。现在很多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乃至省级、中央级广电机构的主持人为了增强节目趣味性,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经常在节目中使用“屌丝”“逗逼”等网络低俗词语,忽视了自身的引导作用,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还有些主持人因自身知识不够扎实,也经常用错词语,比如,错把“六小龄童”理解为“灵活好动”使用,或把一些网络热词强行用到主持当中,十分生硬。第二类是话语偏失。某些节目主播在节目中夹带太多个人情绪,对事件进行不客观评论,或为了满足观众及自己的窥私欲对嘉宾隐私一问到底,场面十分尴尬。第三类是话语缺失。个别媒体面对社会话题时,容易被网络评论牵着鼻子走,放弃主流媒体发表独立观点的权力等;在有些情感类节目中,当事双方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可主持人却无动于衷,不但不调解双方的矛盾,还把这种吵架当成“真实”呈现给观众,只在节目最后做出“谁对谁错,相信观众会有自己的判断”之类的“总结”,不给观众以正确的引导。以上三类都是话语失范的集中表现,反映出话语权力使用的不严肃性。
主持人话语失范现象的内在原因。笔者认为,心态功利化是产生话语失范现象的内在原因,对“收视率”和“名利”的追捧导致主持人话语权力意识淡化。
第一,对口语传播的误解。相对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增加了被关注的范畴,打破了小范围传播的界限;增加了对个人话语的甄选、辨别过程,缺乏了对私密性的保护。因此,大众传播的内容可以走进人际传播,而人际传播的内容不完全能在大众媒介上进行传播。张颂先生说,口语传播是“精粹化”的人际传播,这种“精粹”是去除了人际传播中东拉西扯的杂质和难登大雅之堂的尴尬,使语言内容精炼纯粹。那些认为主持节目就是说话、聊天,或者认为只要能滔滔不绝地交流就是具备极佳口语表达能力的人,都是对口语传播理解简单化了。
第二,职业道德欠佳,社会责任感淡化。作为传播者,应努力成为行为模范,做自觉自律、敢为人先。应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应尊重人格、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应成为社会变革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应秉承良知,敢于发言。不能让个人主义思想占了上风,更不能迷失在物质和欲望的世界里,从而忘记自身的职业使命,将话语权力随意丢弃。对职业地位的忽视,对职业道德的漠视,将会对主持人自身以及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近几年,主流媒体主持人陆续走上拍广告、做代言的道路,有些甚至是虚假广告。根据《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第三十一条,不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不将自己的名字、声音、形象用于任何带有商业目的文章、图片和音像制品中。仅就这一点,一些主持人已经触碰了红线。
第三,偏离正确的创作观。创作观念是创作主体艺术表达的精神指南,这种观念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打磨、自我革新后的沉淀,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董卿曾说,主持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如果进步靠的是主持人的智慧,那么成就靠的就是主持人的信念,而这种信念是要努力把最好的节目、最好的自己呈现给观众。因此,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才能更好地发挥主持人的作用,才能创造出优质、精良的作品。如今,一部分主持人为了名望与利益,逐渐偏离了正确的创作道路,使得腐败消极的思想乘虚而入,利用主持人的身份便利牟取私利,影响十分恶劣。
主持人话语失范现象的外在原因。第一,精英文化消解。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技术,将其表层化、T2O化地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出来,这必然会削弱精英文化的严肃性,特别是严谨性。有些主持人放松对高雅艺术和严肃文化的欣赏和学习,误入话语权力被溶解的歧途,话语权演变成了只言片语的点到为止和一知半解,受众也因此徘徊在知与不知之间,这不仅模糊了知识、文化的精准度,更有可能模糊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第二,社会的庸俗化倾向。庸俗化具有颠覆权威与传统的力量,它破坏了主流价值体系的堤坝,让五花八门的思想入侵核心价值的主干,污染、迷蒙了纯洁的思想。网络中的暴力、色情、霸权、拜金等话语乘虚而入,使感官刺激、欲望和潜规则等内容进入到主流话语中。
第三,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后现代提出消解中心,多样化解读,解构经典,多元化发展,否定现代主义的霸权和局限性,重新建构新的平等、自由、平民化、多角度、去中心的哲学思想。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有些主持人“求个性”,节目不走寻常之道,越稀奇古怪的表现越能满足其表演欲。更有一些主持人追求所谓的“民主”,追求自由主义,从而无视社会责任、工作责任、审美标准。殊不知真正的创造不是生搬硬套,不能大而化之,应以“美”与“和谐”为原则,不能突破受众的接受范畴,更不应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
端正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作观。主持人的主持话语反映的应是国家的意志、民族的精神和人民的诉求,其要努力将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和积极、辩证、客观的意识传递给受众,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为社会的进步和全人类共同事业的推进做出应有的职业贡献。特别是娱乐节目,它把欢乐与笑声带给千家万户,给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一点轻松与休闲,但是这种“娱乐”不能成为“愚乐”,不能只有装疯卖傻的低级趣味。主持人应把鲜明的寓教于乐放在首位,以正确的姿态引领社会风尚。
增强规范意识,擅用话语权力。
主持人应自觉规范职业行为,努力成为行为典范、道德典范和精神模范。规范与个性并不冲突,这种规范是传播主体行为的基本准则,是主持人创造发展的准绳,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石,是语言艺术创作的沃土。此外,主持人要努力提高自己,做到主持语言的精妙。大众传播场需要主持人主动、自觉地排除人际交流中的随意性和失态,将“真、善、美、新、雅、精”融入口语传播中。对此,传播主体们需坚持“非下苦功”的修炼,把塑造语言之美作为目标,努力成为精致话语、精粹口语的典范。
提升个人品位,提高话语鉴别力。在全民皆可传播信息、发表观点的当下,主持人更应该具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更应该坚持新闻工作的“专业性”,既不成为传统媒体的“守旧者”,也不成为新媒体的“奴隶”。在纷繁的话语空间里,主持人要擅用话语权力。可以看到,那些秉承传媒理想,具有媒体自觉和高尚品格的传播主体们,往往能将话语权力视为赋予其本身的“至高无上”的荣誉,在媒体舆论受到质疑时,敢于自我批评和总结;在引导公众认知的过程中,坚持以负责任的、独立的“媒体人”姿态发言;在自我修炼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始终孜孜不倦、锐意进取;在新时期的传媒文化大道上,举起理性、正义的大旗,阔步向前。
强化他律,优化话语权力的实践。维护话语空间的纯净,离不开话语主体的自觉,还需要形成一套规范机制和监督机制。在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期,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前瞻性的体系来规范话语空间也十分必要,一方面其可以对话语使用者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其能够推动媒体朝着正确、自由、创新的方向砥砺前行。媒体融合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传播主体在融媒体大背景下更应积极主动地应对新变化,以开放的姿态探索融媒体时代下话语权力的广阔空间,坚守使命,融合创新,改革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