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霜
(陕西省靖边县人民医院,陕西 榆林 7185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在临床上是比较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疾病,简称为室上速。PSVT有突然发作和突然终止的特点,所以必须要尽快的采取措施,否则会引起血流动力学出现障碍,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患者一般会出现心悸和胸闷的症状,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如果出现频繁发作或者长时间持续会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射频消融技术能够有效治疗PSVT患者[1],但对于没有进行该技术治疗并且出现频繁发作的患者,采取及时地处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我院将使用三磷酸腺苷和普罗帕酮来治疗PSVT患者,现将过程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71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磷酸腺苷治疗组(34例)和普罗帕酮治疗组(37例),这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使用过三磷酸腺苷和普罗帕酮来治疗的患者。三磷酸腺苷治疗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在23岁至77岁之间,平均(52.39±13.41)岁,心率(191.77±15.39)/min;普罗帕酮治疗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在21岁至79岁之间,平均(50.19±14.81)岁,心率(189.59±16.72)/min。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所有患者采取常规的心电监护[2],并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持续给氧,做好转律的准备工作。
三磷酸腺苷治疗组:在患者的外周静脉处注射10 mg三磷酸腺苷,之后在注射10 mL生理盐水,若用药后无效,间隔5 min后重复操作,最大剂量不能超过30 mg,如果患者没有转律那么则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治疗。
普罗帕酮治疗组:使用70 mg普罗帕酮并加上35 mL生理盐水,在6~10 min内推注完毕,若用药后无效,则15~25 min后重复推注,总注射量不能超过250 mg,如果患者没有转律那么则采取其他方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为PSVT发作停止,无效为PSVT持续发作,作用时间即为复律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是对使用药物后出现的副作用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本研究的数据均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磷酸腺苷治疗组(34例)在经过治疗后有32例患者PSVT发作停止,总有效率为94.12%,普罗帕酮治疗组(37例)在经过治疗后有33例患者PSVT发作停止,总有效率为89.19%。三磷酸腺苷治疗组与普罗帕酮治疗组的有效率对比结果为(x2=1.589,P=0.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磷酸腺苷治疗组复律时间为(3.23±0.89)min,普罗帕酮治疗组复律时间为(11.59±2.73)min,两组对比结果为(t=43.41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磷酸腺苷治疗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有1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88%,普罗帕酮治疗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有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73%,两组对比结果为(x2=13.966,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中最为常见的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大多数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都是因为折返机制引起的[3],折返一般都发生于窦房结、心房等部位。发病人群通常为女性,而且患者多于45岁之前发作。现在已经有导管介入方式,但药物治疗方式还是PSVT治疗的主要手段。
在PSVT的代谢过程中,通过硫酸化作用可以转变为一磷酸腺苷(AMP)以及二磷酸腺苷(ADP),三磷酸腺苷(ATP)是一种核苷酸,多数腺苷可以在腺苷胺酶的降解作用之下转变成尿酸,ATP能够对窦房结、心房等部位产生负性变时和负性肌力的作用[4],可以增加细胞的代谢活力,在治疗PSVT上有较强的针对性。普罗帕酮作为Ic类抗心律失常的一种药物,能够在治疗PSVT上发挥良好的疗效,它能够降低和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心室的自律性与传导性,能够抑制房室旁道,可以阻隔钠通道,延长动作电位以及有效不应期,它能够对起搏以及传导系统都有不错的抑制作用,所以能够运用于PSVT。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ATP能够更快的停止心动过速的症状,可以作为治疗的首要选择,不过它的副作用要多于普罗帕酮,不过这些副作用的影响不大而且后期可以消失,普罗帕酮需要转律的时间更加长一点,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负担,三磷酸腺苷以及普罗帕酮都可以用于PSVT患者治疗中,但还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进行实际的运用。
综上所述,使用三磷酸腺苷以及普罗帕酮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都有不错的效果,虽然三磷酸腺苷的作用时间更快,但它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普罗帕酮,安全性不如普罗帕酮,二者都有优点以及缺点,临床上需要合理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