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 孙伟
摘要 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从品种抗性、田间病原菌量、农民种植习惯、栽培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在汶上县的流行原因,最后提出了3点防控措施,包括加强预测预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指导。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流行原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122-01
小麦赤霉病又名麦穗枯、红麦头等,20世纪80年代在山东地区是一种偶发性病害,未对小麦产生严重的危害。汶上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境内,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4.7万hm2左右,近年来受到气候异常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在汶上县流行,危害程度逐年加深,目前已经成为危害当地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发生后,程度轻的可减产10%左右,严重发生的减产幅度超过20%,而且发生小麦赤霉病的小麦被人畜食用后可导致急性或者慢性中毒,出现恶心、腹痛等不良症状,甚至造成胚胎畸形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本文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控进行探讨。
1 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在幼苗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可造成苗枯、穗腐、秆腐等,其中以穗腐造成的危害最重。苗腐主要是由种子带菌或者土壤中的病残体侵染造成,初发生时芽的颜色转为褐色,接着根冠部发生腐烂,严重的可造成小麦植株死亡。穗腐一般在小麦进入扬花期发生,初发生时在小穗等部位出现浅褐色水渍状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展,最终布满整个小穗,造成小穗枯黄。秆腐发生的部位一般在穗下第1~2节,初发病时先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之后斑点逐渐扩展,最終呈褐色不规则状;严重发生时可造成发病部位上方枯萎、发黄,影响小麦抽穗。小麦赤霉病发生时,如果气候潮湿,则可见到发病部位有一层明显的粉色霉层。
2 流行原因
2.1 品种抗病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及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技人员在推广品种时比较注重丰产性和抗倒性等,而对品种的抗病能力重视不够。汶上县近年来推广的多数品种都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在病害发生程度轻的年份确实能实现丰产,对当地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抗病能力一般,一旦遇到病害发生条件适宜的年份,则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等病害的流行,出现大面积危害[1-2]。可见,品种抗病性不强是汶上县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田间积累大量病原菌
汶上县小麦生产一直采取麦与玉米轮作,且收获后的秸秆直接还田,加上很多农户施入未沤熟的有机肥,不科学的种植习惯造成田间小麦赤霉病病原大量积累,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则会造成病害暴发。
2.3 种植户预防措施不到位
目前,留守农村务农的多为老人、妇女,其多数认为应该“见病治病”,不重视提前预防。与小麦白粉病等病害不同,小麦赤霉病只有提前预防才有很好的效果,且该病在汶上县不属于常发性病害,由于农户的认识不足,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待到田间病害发生后才施药,导致效果不理想[3]。
2.4 栽培技术不当
有的农户在种植小麦时较随意,不能根据所选品种的特性及当年的气候特点科学播种、管理。为了实现丰产,自行增加播种量、过量施入氮肥,造成田间小麦群体长势过快,郁闭过早,田间透风性降低,为病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在基层要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检测,不断完善监测手段,以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尽量准确地预测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准确掌握其发育进度及危害特点。如果发现小麦赤霉病病原孢子释放期正好与小麦抽穗扬花期一致且气候适宜病害发生,则一定要及时将病虫情报发布到基层,为农户防治病害做好指导工作。
3.2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种植。结合小麦生育特点合理排灌,当田间有过多的积水时要开沟排水。在田间作物收获后做好深耕灭茬工作,尽量降低土壤中病原基数。结合汶上县实际,适时播种,确保扬花期与雨季错开[4]。施肥时推荐施用沤熟的堆肥,实施配方施肥,不可过多施入氮肥,避免小麦旺长,提高小麦植株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
3.3 化学防治
在当前生产条件下,防控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仍是化学防治法。如果小麦扬花期或者灌浆期正值连续降水,则要在降雨前1 d施1次药。尽量选择渗透效果较强、持效性好、残留期短的农药,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雾处理。
4 参考文献
[1] 王忠娣,宇军,李永乐.2015年兴平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原因及防控措施[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6):85-86.
[2] 李芳功.济源市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J].河南农业,2013(3):28.
[3] 朱元良,林玉清,杨延芳,等.浦口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4):91-93.
[4] 王晓玲.2012年大丰市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