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旭东 杨斌 刘乃增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物流集聚区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物流集聚区划分为基础物流集聚区和高端物流集聚区,研究指出物流集聚区是内在属性和外在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集聚的内在本质是物流要素的属性,集聚的基础是产业发展,集聚的动力是企业和政府,集聚的诱因是区位条件;并针对不同模式物流集聚区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物流集聚区 模式 形成机理
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理论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Yasanur Kayikci(2010)研究指出综合运输物流中心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和竞争优势。Liliana Rivera, Yossi Sheffi, Roy Welsch (2013)通过两指数法,指出美国物流集聚正在加强,物流集聚区内的企业具有高增长性。Liliana Rivera,David Gligor等(2014)指出物流集聚为企业带来设施共享、价值增值、人力资源等优势,并阐述了优势的形成机制。Liliana Rivera,Yossi Sheffi, Desirée Knoppen (2016)指出物流集聚和合作机会的加强将强化价值增值服务,并得出大型物流企业更重视合作和价值增值服务。
国内研究现状。李伊松等(2008)运用“钻石模型”分析得出诱导性因素、主动力因素和支持性因素是影响物流集聚的关键因素。王非、冯耕中(2010)归纳出了外部规模经济是物流企业集聚的内在动力,市场集中是外在引力,地方政府是直接推手,交通基础设施是重要技术驱动力。钟祖昌(2012)利用区位熵理论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对物流集聚起正向作用,政府干预能力和市场化进程对物流集聚起负向作用,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对物流集聚作用不显著。
(二)物流产业集聚形成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研究缺乏多种模式的分析。由于客观因素的差异,实践中形成不同模式的物流集聚区,当前研究缺乏对多种物流集聚模式的综合比较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造成物流集聚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
将工商业集聚区理论平移到物流集聚区。物流集聚区属性既有与工商业相同的地方,但有自己独特属性,将工商业集聚区形成理论平移到物流集聚区,造成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将物流园区等同于物流集聚区。目前物流园区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日本称为“物流团地”,德国称为“货运村”,我国则称为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根据企业间的组织程度与物流资源整合和功能集成程度的不同,物流园区是物流集聚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将物流园区集聚的区域仍定义为物流园区,即造成概念上的误区,也阻碍物流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和竞争优势的发挥。
对政府在物流集聚区形成的作用认识不全面。现有研究中,部分学者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着重物流集聚区市场自发形成机制,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政府作用发挥方面存在不同,我国物流集聚区的形成还带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属性。
物流集聚区概念和模式
物流集聚区的概念。笔者认为物流集聚区是指物流企业依托区域内因素优势,利用现代管理、信息等先进技术,为满足市场需求,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而在一定地理空间集聚成为功能完善的地域综合体。对于概念,还要掌握以下特征:一是物流集聚区不是简单的企业数量集聚。物流集聚区内企业通过集聚,共享基础设施等要素资源,相互合作、功能互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产生1+1>2的质的飞跃。二是物流集聚区是一个完整的物流生态圈。物流集聚区的构成不仅包括物流供应者、物流需求者、基础设施提供者以及相关政府服务机构,还包括与物流活动相互交流的社会系统,他们共同构成一个竞争合作的物流生态圈。三是物流集聚区是城市物流体系中顶级物流节点。当前城市物流理论认为城市物流体系一般由末端配送点、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节点组成,而对物流集聚区定位模糊,基于物流集聚区的功能和属性,应将其定为城市物流体系顶级物流节点。四是物流集聚区可发展为创新示范区。物流集聚区规模巨大、功能强大,涉及产业、土地、财税、规划等多方面,为发挥其区域经济引领作用,政府可促其发展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创新示范区。
物流集聚区模式。物流集聚区模式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刘明菲和张子刚(2007)按物流节点划分为区域物流中心和市域物流中心;王非等(2011)按功能分为初级模式、创新模式和高级模式。笔者根据物流集聚区功能特征和主要集聚企业的类型,将其分为基础物流集聚区和高端物流集聚区。基础物流集聚区主要提供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传统功能,集聚企业包括零担专线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信息配载企业等,具体表现形式如专线物流集聚区、仓储物流集聚区等;高端物流集聚区在做好传统物流功能的基础上,主要提供供应链服务、物流咨询、物流金融等高端服务,集聚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高端专业物流企业、保险金融企业等,具体表现形式有三方物流集聚区、电商物流集聚区等。两者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基于不同模式的物流集聚区形成机理分析
(一)集聚的本质——物流要素属性
目前学界对物流要素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从物和流的角度分为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和流效等要素;从物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为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物流信息等要素。
物流要素的屬性。一是流动性,是指不稳定性较强和活性较大的要素,其在本质上能够激活其他经济、自然和社会要素,所以较其他要素而言更容易在地域之间产生运动。二是亲和性,是指物流要素极易和自身要素以及其他经济、社会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并在相互交流之后产生复合效应。三是吸附性,是指物流要素极易吸引其他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自然要素向物流要素这个中心进行集聚,从而相互作用、相互结合。
物流要素的集聚。物流要素的独特属性,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在产业需求的诱导下,促使物流经济要素在空间聚集。根据物流活动集中的区域特征,可将物流资源在空间的聚集形式分为点聚集、线聚集、面聚集。城市物流资源首先在工商业周围形成点状聚集,这种点状聚集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它以一种无序的状态分布在物流需求区周围,具有极度的不稳定性;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促使物流要素沿着主要物流资源流动路线向两边扩散,形成线状物流通道,产生物流经济带;在点聚集和线聚集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经济因素,在物流区位优势的地区,物流经济带不断扩大、融合,形成物流集聚区。
(二)集聚的基础——产业发展需要
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传统制造业的特性使物流作为企业的一个功能分支而存在于供应、运输等部门;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发展,现代消费的特点倒逼制造业向规模化、定制化、个性化发展,部分制造企业逐步成为产业内的核心和龙头企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分工不断明确,劳动力资源不断聚集,一些中小配套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聚集到大企业的周边,加之政府集中规划布局的推动,形成制造业集聚,要求供应链服务商快速响应,部分具有战略眼光的物流企业集聚到制造业的周边,深度嵌入制造业产业链,为制造业提供物流咨询、物流金融、物流采购等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形成高端物流集聚区。
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生产的分散性要求交易的集中性,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由于流通成本、规模效益等影响,难以实现商品从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导致层级流通结构的产生,如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种层级的流通结构诱发批发商的集聚,在我国部分区位优势突出地区形成大型商贸交易市场,成为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但商品交易市场并不是最终的消费地,为解决从商品交易市场到最终消费者的时空矛盾,诱发一批依托商品交易市场的物流服务商,随着服务规模的扩大形成基础物流集聚区。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流通化、绿色化生产,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等实体相关服务及信息,从供应源到消费源进行组织、控制与管理,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的目标。在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交易市场的周围,需要物流企业为农产品采购、储存、运输和加工服务,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形成农业物流集聚区,以降低农业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三)集聚的动力——内力与外力
内力:物流企业追求利润。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利润动机,物流集聚区是由企业组成的,物流集聚区形成的原动力就是企业不断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在传统商贸物流集聚区,主要集聚了为商贸企业提供运输、仓储、代收货款等单一功能性服务的中小物流企业,他们规模小、服务能力弱,服务需求随机性强,为共享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市场等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同时为减少物流需求企业的搜寻成本,间接降低物流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价值;物流企业或者有意识地自发集聚到一定地理空间内,或者在政府主导下向一定地理空间集聚,形成了物流集聚区。在高端物流集聚区,高端物流企业通过融入工商制造业的产业链,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产品采购等高端服务,双业联动共生发展,在提高服务能力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
外力:政府提高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绩效衡量指标,直接体现了政府的经济管理成效,提高区域竞争力成为各级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集聚区的规模和水平是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物流集聚区在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发展物流集聚区成为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级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措施加速物流集聚区的形成,在传统商贸服务业周边规划基础物流集聚区,在先进工商制造业周边规划高端物流集聚区,通过规划布局不同类型物流集聚区,满足工业制造、商贸产品等内外流通的需求,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招商引资、采用优惠政策吸引物流企业入驻物流集聚区,并颁布相应的物流业政策法规,打造有利于物流产业集聚产生和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如加大物流业土地支持政策、放宽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拓宽物流业融资渠道及银行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物流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
(四)集聚的诱因——区位条件
存在产业需求、产生集聚动力并不一定形成物流集聚区,物流集聚区形成还需要区位条件的诱发,区位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因素、要素因素、政策因素、交通因素,不同类型物流聚集区诱发条件不同。
基础设施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吸引物流企业集聚的重要筹码之一,主要包括仓储、堆场、停车场、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工商、税务等政府机构,餐饮、住宿等服务场所。不同类型物流集聚区对物流基础设施实际需求度不同,基础物流集聚区侧重于仓储、停车场、装卸场、餐饮、娱乐等简单设施;高端物流集聚区还需增加用于研究、學习、交流等相关基础设施。
交通环境因素。交通是运输的基础,运输是物流的基础,交通产生物流,物流带动产业,产业推动城市发展,交通环境直接影响着物流的便利性、运输成本的高低。不同运输通道的建立为满足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时间维度的物流需求提供多样化选择,因此机场、铁路、港口、公路等交通货运枢纽,以及多种运输方式交汇处所在区域最容易吸引物流企业,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基础物流集聚区主要从事仓储、运输等简单物流功能,多数企业易集中到连接城市商贸交易市场与城外高速、国道的主要交通干线上。高端物流集聚区主要是随城市产业功能扩展到城市外围或新建开发区、高新区周边,易于集聚到城市外围的外环交通干线上。
资源要素因素。主要包括土地、人力、科技要素。一定的土地规模是形成物流集聚区的前提,物流集聚区是由分布相当集中的多个物流企业或园区集聚发展而来,必须具备集中的土地资源,且土地面积需求一般较大。人力资源是物流集聚区形成的基础要素资源,大量的专业物流人才为物流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要素主要是指物流信息化建设,当前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于现代物流,物流集聚区智慧物流平台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种要素的快速集聚。不同类型物流集聚区对要素需求不同,并且同一要素的需求度也不同,基础物流集聚区主要从事仓储、运输等简单服务,对土地需求较大,而对人才技能要求较低;高端物流集聚区主要从事信息、金融、供应链等服务,对科技、人才等要素需求较大。
政策环境因素。包括物流产业发展相关的融资制度、财税制度、土地制度、技术、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在物流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过程中,政策因素是不同模式物流集聚区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制定不同的物流产业政策为不同模式物流集聚区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以进行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基础物流集聚区内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政府应着重引导物流企业融合发展,制定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的政策,为传统物流企业集聚提供良好物流环境;而在高端物流集聚区,土地、税收等政策对高端企业的吸引力较大,政府应着重制定科技创新、财税扶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结论与建议
(一)结論
本文根据物流集聚区的特征,将物流集聚区分为基础物流集聚区和高端物流集聚区,并基于不同模式研究得出物流集聚区形成机理(见图1)。
物流集聚区形成的本质是物流要素属性在经济要素的推动下实现空间集聚;具体而言,产业发展是集聚区形成的基础,产业的形态和层次决定了物流集聚区的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需求是物流企业集聚的物质基础;企业和政府是物流集聚区形成的动力源泉,企业追求利润是内动力,政府提高区域竞争力形成外动力,外动力通过内动力起作用,政府最终需要通过企业实现物流资源集聚;存在产业需求、产生集聚动力,并不一定能形成物流集聚区,诱导条件使物流集聚区的形成成为可能,企业和政府在诱导条件的刺激下,对诱导因素评估和斟酌,选择优势区位集聚,形成物流集聚区。物流集聚区形成后,由于规模效应和集聚的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吸引更多的资源集中于该区域,产生新的更大区位优势,反过来又促进了该区域产业的发展,形成自生性循环累积,实现物流生态平衡发展,物流集聚实现了内在本质和外在机理的统一。物流集聚区形成的外在基础、动力、诱因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产业需求是物流集聚区形成的基础,决定着不同模式物流集聚区的兴起、繁荣和衰退,产业需求发生变化,物流集聚区面临转型升级,如何依托原有物流集聚区资源实现产业转型形成新的支撑产业,成为学者研究和政府规划的重要方向。
(二)建议
基础物流集聚区发展建议。一是制定物流发展政策,发挥政策对基础物流集聚区发展的引导支撑作用。针对基础物流集聚区功能分散、规模效益差的问题,政策重点应推动基础物流集聚区内的各种要素资源整合重组和结构调整,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如引导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发展、发展无车承运人等,向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实现规模效益、范围效益。二是建设综合性物流基础设施,创造基础物流集聚区发展的物质载体。基础物流集聚内区企业利润较低,难以靠自身积累建设大型物流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应将大型物流设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尤其要特别注重综合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综合性的多式联运枢纽、甩挂运输场站等,既减轻企业负担,又为企业向多元、高端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三是推广物流先进技术,打好基础物流集聚区发展的技术基础。针对基础物流集聚区物流技术落后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推广“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以物流信息为桥梁推动企业相互合作,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标准化为纽带加强企业相互融合,提高企业联通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先进物流企业,通过企业技术溢出发挥外来企业的鲶鱼效应,倒逼基础物流集聚区的企业转型升级。四是加快物流体制改革,营造基础物流集聚区发展的公平市场环境。破除基础物流集聚区发展的机制障碍,建设统一的管理机构,解决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加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竞争关系,为企业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为基础物流集聚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高端物流集聚区发展建议。一是紧盯物流技术最前沿,打造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核心竞争力。高端物流集聚区最大的挑战来自物流科技的挑战,集聚区内的企业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促进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同时紧盯世界物流科技前沿,及时研发引进先进物流技术,走在物流科技的前沿,以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推动高端物流集聚区向更高水平发展。二是吸引生产、贸易等企业入驻,打造以物流为核心的综合产业集聚区。高端物流集聚区在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会形成以集聚区为中心的吸引力,吸引生产、贸易、服务等企业集聚在高端物流集聚区周边;在发展过程中加强规划引领,选择一批与集聚区具有互补作用的生产、贸易、服务等企业入驻,打造以物流为核心的综合产业集聚区。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以总部为核心的知名物流集聚区品牌。高端物流集聚区具有成熟的发展经验、较高的管理水平,在发展区域总部经济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外网点,将成熟经验进行推广复制,打造以总部为核心的物流集聚网络体系,形成高端物流集聚区发展品牌,扩大国内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M].武汉出版社,1996
2.黄有方,严伟.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趋势与建议[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0(1)
3.王非,时榛,贾涛.我国物流集聚区功能整合模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48)
4.The benefits of logistics clustering[J]. Liliana Rivera, David Gligor,Yossi Sheff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6(242)
5.Logistics clusters: the impact of further agglomeration[J].Liliana Rivera,Yossi Sheffi,Desirée Knopp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