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从“放眼”开始

2018-08-14 09:25苗向东
特别文摘 2018年6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眼界

一个地方的贫困,看起来是经济問题,但实质上是文化根源,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明开化程度有关。

有两个大人带着孩子去爬山,爬了一座又一座山,一个孩子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山那边的那边呢?”“还是山。”“你没去过那边?”“没有。”后来这个孩子放了一辈子羊。另一个孩子问父亲:“山那边的那边呢?”“是海。”孩子问:“海大吗?”“大。”“有多大?”“很大很大。”其实父亲也不知道很大是多大,但这个孩子却对“山那边”有了好奇心。长大了,他去闯海,开了眼界,不断创新,最后还成了大企业家。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故事与后者有几分相似。16岁时,马云与澳大利亚人Ken成了笔友。1985年,马云在杭州师范学院念书时,受到Ken的邀请与资助,来到了澳大利亚,在那里他待了29天,参观了很多地方。事后马云说:“我的澳大利亚之旅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没有那29天,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视野决定了价值取向。一个创业者的眼界有多宽,他的事业也就会有多大。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许多人都在探究他创造财富的奥秘。他一言以蔽之:“我的眼光好。”电视剧《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如果你拥有一县的眼光,那你可以做一县的生意;如果你拥有一省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一省的生意;如果你拥有天下的眼光,那么你可以做天下的生意。”更有伟大先驱马克思,他的眼界大到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他看到了社会的规律,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圣人孔子,其眼界广至百姓,他看到了大同社会……

贫困地区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价值观念比较消极,大多表现为听天由命、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情绪低落、依赖性强、小富则安等。很多时候,俊才和庸人的区别往往在于看世界的眼界,看问题的眼光。视野为我们带来了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因此而来的竞争力。

所以,扶贫先要扶“眼力”“眼光”“眼界”,为此就需要“造血式扶贫”“种文化”“授之以渔”,以此为始,“扶志”“扶智”,使其能够“自燃”,以星火之光成燎原之势。

(摘自“苗向东新浪博客” 图/亦晨)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眼界
3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走进遂宁“扶智”
天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好扶贫“组合拳” 以扶志促脱贫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大看眼界
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