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芹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脑子里没有大量的词汇和写作素材,作文就难以下笔。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生活中细致的观察
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作文时,学生感到无事物可写,其实并非无事物可写,而是自己没有发现,没有留心,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视无睹”。因此,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从不同场合发现各种写作素材至关重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对人或事才会有清晰的印象和深刻的理解,才可能写得出、写得好。例如:学生假日去野外游玩时,让他们观察郁郁葱葱的树木、娇艳的鲜花、绿茵茵的草地……这些景物的恰当组合,就成了写景作文的好素材;要求学生在班上仔细观察同学的容貌、语言动作和性格特征,为日后写好《我的同学》奠定基础;下课时,指导学生观察同学们活动时的各种动作、神态,这又为写《课间十分钟》准备了素材;放学路上,让学生对偶发的交通事故,人们的反应等仔细观察,并把它写下来;节假日,到市场或超市购物,观察顾客、售货员的言行举止,以及货物的种类,来体会祖国的繁荣昌盛……
这样,学生通过大量的观察,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养成了随时随地做有心人的好习惯。
二、学习时精心的储备
作家秦牧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是直接材料的仓库,即把生活得来的材料储藏起来备用;二是间接材料仓库,即把从阅读的书籍和各种资料中得到的材料储藏起来备用;三是语言的仓库,即把日常收集的语言储藏起来备用。
我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来建立这三个小“小仓库”。我让学生准备三个较厚的笔记本。一个为摘抄本,将每天学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课后经常翻阅。这样,学生的词汇渐渐丰富了。另一个是感想本,在学完一篇情节感人或含义深刻的课文后,让大家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想,并按读后感的形式把它写出来。在学完《掌声》一文后,学生都被文中坚强的小英、热情善良的同学们所感动,纷纷举手谈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同学还说出了自己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希望得到掌声鼓励的心里话。他们课后写的读后感,非常的真实感人。还有一个为仿写本,每学一篇课文,都让学生去摹仿写一段话。如学了《北大荒的秋天》后,我觉得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太美了,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跟父母到野外去观察家乡秋天的情景,并仿照课文来写一写。
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不够,我要求学生用以上方法去积累课外知识,这样才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写作时情感的体验
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学生装才会乐于写,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感染力。我在《北京2008奥运》这篇习作的指导课上,首先用音乐来营造气氛,让学生听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然后充满激情地开始了我的导言:“伴随着悠扬的歌曲,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燃烧在鸟巢上空的奥运圣火!仿佛看到了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的身姿,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雄伟的国歌声中一次次升起……同学们,你们不成这记得震撼世界的2008北京吗?还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躍,他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感想。有的说为北京能把美好的新面貌展现给世界看而高兴;有的说为变幻的鸟巢和神奇的水立方而惊叹;有的说为志愿者们默默无闻的奉献而感动;还有的说为运动员们奋力拼搏而钦佩等等;学生的情感就这样被唤醒了。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的确,如果让学生在写作前、写作时、写作后都有快乐的体验,那么写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问得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给学生充电,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