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2018-08-14 10:04吴儒练张腾令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吴儒练 张腾令

摘 要: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探析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8.051

1 引言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主要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评估,是个体对自身幸福的一种主观性感受,同时,也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心理指标。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始进入内地大学进行深造和学习。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不高,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比如,周末等学者通过主观幸福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福建省的1285 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测量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问题,而幸福感也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普遍只有中等程度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而言,社会满意度要相对较低,甚至负面情感和消极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同时,女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同等地位的男大学生,消极情绪也要较男大学生低很多。此外,城市大学生、家庭收入高的大学生都要比农村大学生和收入低的大学生社会满意度高很多。同样在研究调查中发现,文化孤立感、文化束缚感、不和谐感维度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疏离感表现都要高于汉族的大学生。蔡婉君通过对浙西南丽水学院159名畲族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畲族新生在入学刚开始的时候和汉族新生没有特别的不同,都是十分的善良和天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但畲族新生入学后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而这种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恋爱问题,学习不适应,不能更好的运用高科技产品,不能融入大学校园生活,饮食不适宜等等。而这一群体中,女生的情况更加突出。可见,无论是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心理也同样承受着很多压力。这需要高校时刻关注,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尊重,找出适合的解决办法,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民族的团结和进步。

2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比普通汉族大学生相对较低,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文化基础、自身处理方式等三方面。

2.1 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一个社会群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一个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这种影响甚至伴随学生的终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分析和一些研究表明。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学生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大学生,会满足于现在的生活环境,比较积极和乐观。负面情绪相对较少。而家庭条件相对不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因为各种因素不能有足够的经济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由此,很多低收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因为这些原因,纵观整个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会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历史原因、地理因素、社会环境等等,会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利的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经济、生活、学习等等方面都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感。也会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够满足目前的生活,产生消极和避世的心理。

2.2 文化环境的影响

每种不同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背景和受教都是不同的。因此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于是一些内地高校就要对一些学校的课程进行一定的设计,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接受这种教育。因为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是实施了降分政策的,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课要求也比較低。所以这就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化课程基础方面表现较为薄弱。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识弱化和学习能力薄弱的问题。而对我国系统的大学教育进行探析,会发现,我国高校的教育课程是十分庞杂的,专业性强,理解难度加大,课堂教学相对复杂。所以这就会让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更好的吸收和消化学科知识。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上课内容完不成,相应的教学实践就不能有效的实施。课业成绩不及格。最终就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烦躁、抑郁、消极、过度悲观等等。而这些因素都会使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更好的融入大学环境,也会产生自卑等心理,十分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3 自身应对方式的影响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产生影响。当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读书也会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差异明显的文化环境而产生一定的适应障碍。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经济、语言与现代的都市环境格格不入。不能更好的适应这种快节奏、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而一些大学生也因为内心的胆怯和自卑,不能更好的进行调整。从而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压抑内心的不安和躁动,最终只能因为各种障碍,主观幸福感会越来越低。甚至因此得一些心理障碍疾病。而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困难,会主动去调节,主动掌握必要生存技能,与汉族大学生沟通交流,最终也能因为本身的性格和学习习惯。最终成为校园环境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内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否更好的融入大学环境,根本上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应对方式。只有自身克服自身的认知障碍。主动参与到生活中来。也可以积极的向老师和学校反映自己的困难,最终所有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

3 对策建议

3.1 利用国家政策,提供物质帮助

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和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主观幸福感也是会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会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最终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随着近幾年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也逐渐开始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接连出台政策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包括降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提供助学贷款,减免学杂费等。同时我国已逐步建立了一个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资助体系。这一个体系就是为了帮助这一地区的大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可以说这种国家政策的实施,有效的帮助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也减少了当地的失学率,并且更好的发展了公平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完成了学业。这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感和自信心,是国家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举措。

3.2 优化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而随着他们进入汉民族生活的地区,势必他们本民族的生活理念和文化传统就会受到冲击和影响。他们的思想在两个民族文化之间来回徘徊,会不知道何去何从,也会因此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沮丧、迷茫、悲伤、甚至孤立于社会群体,自己独来独往,也会封闭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学生处于一个成长阶段,正是需要教师和学校引导,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这就需要学校专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始一门心理课,引导他们说出自我心理的认知,把他们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进行积极的讲解,缓和彼此间的冲突。把每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美都进行一定的升华,把其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剔除,引导学生在正常的认知之下更好的生活,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行为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和辅导。这就需要对一些心理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更加正规的培训。心理教师定期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案。不断研究全新的心理教育防范。最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更好的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

3.3 完善自我认知,树立自尊意识

内因是一个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只是通过内因来影响人们。可以说,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还是最终取决于他们本身的自我因素。自尊和自信会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如果想要提升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幸福感,就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从整体的认知上得到改变。他们对于幸福感也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最终获得同学和社会的认可,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开展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比如设定一些有关心理发展的课程,体育健康教育,音乐陶冶情操,美术培养艺术感受力,舞蹈健全人格等等方面,让这些学生在学习开始和认知发展不成熟的时候,就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之下不断的前进。能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更好的认识自我。认识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在成长中不断的发扬自己的优势,也能在成长中克服自己的不足。对于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切不可过分的关注自己的不足,过度的消极和沮丧。只有正确的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让他们在不足之中不断地成长,完善自身人格。树立自尊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成长成为更加积极乐观的自我。

3.4 加强本民族学生的交流,形成正确认识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在进入汉族区域之后,会有一定的疏离感,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孤立的存在的。学校可以根据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对于一些不能调和的民族因素,予以尊重和支持。这就需要学校把同民族的学生汇聚到一起,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也可以跨校之间进行友谊交际,组织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或者在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传播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这个群体进入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就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内心的自卑感和孤独感,引导他们融入更好的环境。同时呼吁有关机构、学校、社会帮助这一群体,更好的融入新的环境和生活,在经济、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的援助,让他们真正克服工作和学习中困难,积极的融入到汉民族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叶宝娟,杨强,董圣鸿.文化疏离感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文化智力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7,40(01):76-82.

[2]蔡妤荻,叶宝娟.文化疏离感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1):49-52.

[3]叶宝娟,郑清,曹灿兮,张云龙,刘栋,赵媛.文化疏离感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05):618-624.

[4]杨宝珊.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5]陈晨,罗岚,陈田林.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J].科技视界,2013,(25):6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