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民说字

2018-08-14 09:45张承志
山花 2018年6期
关键词:阿訇文盲书法

张承志

“乌民”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黑头懵懂的文盲。本文其实原题为《文盲说字》。

文盲能议论书法么?

这么措辞,因为以下论及的不是行楷草篆的汉文,而是蝌蚪文一般的经字。“乌民”者,阿语(ummin-文盲)之意译,常指非念经人,语带诙谐,是神职人员之外众人的谦称。

“乌民”谈书法,和文盲谈书法还不尽相同——它特指只有汉语文教育背景的人,眺望阿文书法的感觉。

以上是解题。有些绕,先致歉。

1

世纪更迭,万物惶惶,有人勾描摹涂卯足了劲儿要画画,有人感怀天下抒发心事饱蘸了一笔墨:东方喜欢“书”的表述。

说东方不说中国,是因为被所惠与的文字启发了莫名的书法爱好的民族,至少还可举出蒙古和阿拉伯。

也就是说,上下竖写的蒙文,从右横书的阿文,都是可用软笔的文字,天生给人以“书写”抒发的引诱。见了那字,手痒心急,忍不住写——它们和只能装饰一番变个美术花体的拉丁系文字,大不类同。

漫长的时光,悄悄地雕刻堆积。

写,重叠成了历史。书,渐渐有了“法”。决不只是美术字的雕虫小技!法,指一种从字墨到人生的感悟抒发。

还不止于此:文通画,字象形,这种字哪怕你不认识也能看得进去,粗通文墨就更是百看不厌。

难道不是么,西海固的百姓们都喜欢把字叫作“画”。早在八十年代就缠着要字,咬牙花个二三十元铺子里裱了它,挂在新屋的墙上。

说怪也不怪——常见文盲爱蝌蚪,最是农夫敬文人。不管上头写的啥,只管在炕底下美滋滋地乐——这就是新时代的农民!

2

不能忘的第一幅字,它没准还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件收藏——是在1985年的兰州东稍门,一个老者写给我的。

那天他把白纸摊开了,我却说“想要红的”。他一声不吭,换了一条窄窄的红纸。我看着他摸出一个硬纸盒子,撕下了一块,用剪刀修成斜边,接着就蘸了稠稠的墨汁。

写的是“束海达依”(牺牲)。这幅字,这个词,这一思想——从那天开始的体会,消耗了我的半生。

沁入心扉的是什么?如今我已难能追寻。只听说,词开头有个“哇呜”是起誓词。时光作证,那一天在一旁看着我悄悄起了誓。我看着他嗤嗤写着,渗进“纸板笔”蘸的墨,随着笔道吱碴地划过纸面,像重重划过人心。

或许人的“读”,也需要“不懂”才能虔敬?

那字写得笨拙。实话说,字写得不能算好。但农民若是人人写得一笔柳公权,那不就更不和谐了么?

粗拙直硬,不由分说,正是它的风骨。它能让人“读”进去,它公开着一股劲,说不清缘由地逼人肃然。

也许它是那一特定时期的一个遗物?若是没有了它,也许那个时代倒可能少了注释?

不仅如此。它内藏的倔犟硬重的笔触,让人联想陇东迆北的民风。虔信还是粗野?字里还藏着百姓的文化:经书文法,一笔都没错。它告诉人,底层深奥也发育着深沉的文化,不能对之浪言菲薄。

束海达依,只是被侮辱与被迫害者的无奈选择。但它也确实与和平(伊斯兰)存在距离,与伟大的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不一致。我常望着它就堕入沉思,不觉时间悄然度过,恍如隔世。

这张字在我的书房里,挂了不止二十年。我端详着它,感觉复杂无比。

它像是我自己、也是大西北三十年历史的一个见证。那段历史,早晚会再次被人们热议。它不失为一份记录,由于注释了兰州的一段故事。看的人都嘴里啧啧,但我想,距离看懂它、看透它——或许还要几遍沧海桑田。

3

再说第二张,就要数到小东寺的那块匾。那是川里弟头一次当阿訇开的第一个学。寺盖在一块水洼地里,走在院子里脚一陷一陷,低屋矮殿,破陋不堪。一个性情快活的老汉打着梆子,每天站在这块匾下。

我略去它的故事,只谈它的书法。

这显然是那种到处都有的民间秀才、或者乡老隐士的涂抹之作。由于人住穷乡,字送僻壤,字不在意贵重与否,人也不在乎写得好坏。可偏偏地,自由之笔随意一挥——就写出了神彩,一幅字洒脱至极。不信你看:丝毫的造作都寻不出来,甚至整幅歪侧着一笔写下,不考虑布局,却写了一个疏密天成的布局。你望着,甚至忘了它是用竹笔(或木条纸板,竹笔的代用品)一气呵成,竹鋒与墨,那么一股说不出的和谐!

这一笔字,令人不敢小觑那位隐名的书家。他是谁?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是个奇妙时期。那时的我,愚笨无知,但时不时却常有感觉。那时我连最右边的第一笔“艾力夫”(阿文第一字母)也认不出,却三番五次停在这块匾下端详不已。

如今我为我自己感到有趣。究竟是些什么内容,能勾魂一般使那时纯文盲的我流连不已呢?

它写的是:“仁慈的主已升上宝座了”(古兰经20章5节)。我读懂的那天,身上如过电般地一震。我突然窥见了一种1980年前后的、乌头草民的观点和眼光。

他居然选这一句!……

该赞叹呢还是该诧异呢?这一句我从没在别处见过,这是一度流行西北黄土高原的时代感觉。1980年那个时期的欣喜、自信、感恩、暴露,以至语言选择上的无意节制、对天下大势的农民式判断——都似隐似现,悄然藏在这潇洒流畅的红底黑字之间。

读者,如今我这么讲着你能懂么?这一句,这一笔,把那个乱世已死秩序当立、人们坚信复苏与新生的时代——猛地拉到眼前。

这样,一幅能称作书法的字,就包含了书法应该包含的各样要素:时代与故事、个性及笔触。挖空心思的花样墨色,在如此书法之前不值一提——

嘿,川里弟,你悄悄离开那座寒寺时忘到脑后的那块匾,也许是罕见的珍宝呢!

知道你要说那匾没留意早丢了。而我却莫名地欣慰。所谓文物,从来沿着一条规则:既然眼不识珠,人又无意坚守——流入世间也是一条路。要不,还有什么传世可言。

4

去年在安庆,在长江边上的那座大寺,上了殿迎头见一块大匾高悬。

这一例,是内容引导墨迹征服。当一字一字认出时,感觉有些异样。它悄悄以一股亲近感靠近着,望着它的人,突然想落泪。

它是一种对话,一个遥遥的“我”和“你们”之间在彼此呼唤。核心词是“念”,由于怀念,所以念盼。念得多了,念诵成了赞美。

人难舍一种私人的、独享的感受。它在高梁上静静悬挂,人觉得它就在那兒注视着自己。“你们念着我,我就念你们”(古兰经2章152节)——一个亲切的潜语,仿佛在绕梁低徊,巨匾挂在安庆大寺,宣布古典的高人一等。

感受一旦丰满,便觉出字体丰满的滋味。书家隐身,字是圆字。它并不露锋芒,稍有装饰感。

没人议论过它的功力。不知作者是谁,但它像古代的字。“法”在行间,个性藏着,无法模仿。我猜安庆人会有半数是匾的知音,他们满足地在匾下举礼,好像在享受人生。这种字,恰如汉口的“江汉关”三字——虽未必绝品,但无可替代。

不懂的,一旦知道了满心新鲜;懂得的,每逢凝视都感慨涌起。这才是书法,这才是经文书法。

就这么,它挂在长江第一寺的大殿上。我猜,以后或许因这一块匾,安庆大寺会愈发独享大名。由于它把无限和一己的轻轻连接,由于它诱人遐想扬子江上的信仰故事……

5

以下这一张,若让我评——乃是我所见阿文书法的第一名。

当然我文盲论字自说自娱,但这一张纸,确实兼有书法之各因素。是的,我以为一幅字若能称之为一幅书法,需要具备几种因素:

一、有背景:

书家是固原的哑巴王阿訇。他曾抗议压迫与冤狱,十八年缄口装哑。作为一个以命抗议的象征,他的故事传遍了大西北。这幅字,是在装哑与开口前后更迭的时刻,为我写下的。这幅字缠绕着我的潜入与实践,与他的故事与地位,互相形成了一对注释。喧嚣的世论值几文呢?我们的历史,藉这幅字呈着美感。

二、有内容:

人们都叨叨王羲之字仙字圣,但都只说字不说文,忘了《兰亭集序》一文的“内容”,才是书法的底蕴和支撑。

他们忘了:最没意思的书法、最不配称之“法”的滥书,就是他们那些没内容的堆积。千张万张地,写唐诗写语录,两个黄鹂鸣翠柳,雄关漫道真如铁——经文类推,恕不举例。

王阿訇本是一介山野农夫,谁想到他却选句浪漫,挑了“早晨的太阳”一词!“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语又和那个时代以及我本人呼应契合,使得一张纸上,说不出的滋味顿生。

三、有个性:

写,一笔的动作,也是一种前定。数不尽的人一辈子勾描临摹,就是不得神韵。宛如文学界的伪诗人:搜索枯肠,寻章弄句,就是写不出感人的一句。其间的笔墨纸,都因人的气质,好坏无常。

枯墨、废纸、秃笔,一尺见方之上,突然神来笔端,一笔挥洒而下,一句“早晨的太阳”,突兀地展现我的眼前。难说字的帅气。苟活不毛之地的念经人能如此运笔布局,这着实令我开眼。一个开头的? (Sha),唰的一个圈;到了? (Su)尾巴一扭,宛如游刃而出。笔至第二个字已经墨枯,但笔锋并不踌躇,于是一个苍凉的“早晨”浮出——唉,个性,笔墨不能描写。

古人说“四美具”,我只举出背景、内容、个性三条为标准。

一个哑巴老汉,谁知他的心事?谁又相信他也渴望一吐胸臆?谁都错以为他人老实不善辩白,写也写不出个啥来。

因为这幅字,我又对“农民”理解了一分。谁能说农民无文呢,看这幅字:间架清秀,飞白潇洒,敢草敢工——尤其是造句,阿文“早上的太阳”,切合着毛泽东的名言“八九点钟的太阳”。

阿訇的经字,毛泽东的典故,这不是一件小事。我于他是晚辈,是“青年人朝气蓬勃”,他对我寄予期望。什么期望呢?他以一幅阿拉伯字,让我回忆毛泽东语录——其间的逻辑,愈说愈有趣。

每看到这幅字,差不多二十年,每次我都陷入不能自拔的遐想。若没有这幅字,人们不会知道曾有过西海固农民对我的判断;若不是这幅字,更怕没人相信一个黄土般沉默的农民的内秀……

哑巴阿訇(他已长逝天堂)即便没有割喉装哑,也是个缄默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仗义执言,他将顺从湮没的命运。他的儿子小王阿訇一旁观察我和他父亲的事,曾写来这样的话:“半个世纪老人等得好辛苦。”——这句话也是先令我一惊,然后就几乎失言。

所以我提笔著文,并大声说:哑巴阿訇、我的农民导师之一固原王耀成,才是令人感服的穆斯林书法家。

现在,也许人们能明白“文盲说字”了。因为愈是隐晦的经字,愈是传达了更重的感情。难道不是么?它甩过一个愤激的、枯墨的字尾,拂过人的心头,留下清晰的疼痛。

进而再说字论书,道理也一样:

不一定混迹圈子的达人,就真是书法精神的习得者。

哪怕阿文。说到底,书法不是美术字。真的书法里有历史、故事、心情,尤其有画龙点睛的个性。它们可能被人彻底解读,从纸面到纸背;也可能只靠与人无言地对视,等待灵犀的相遇。所以,没有懂不懂,只有真不真。

“乌民”能谈论书法吗?

当然能。因为如这篇小文所示,不仅事关一段段的历史,也关乎人的心情。假作真时真亦假,谁都应该敬重真品,让它们不至湮没。

此文暂充补白,待碰上更好的例子再作补写。那时,没准也会浅浅涉足一点汉字书法。

2016年12月19-20日草就

2017年4月 13日修改

猜你喜欢
阿訇文盲书法
书法
《假文盲》的启示
书法欣赏
书法
“新文盲时代”
从传统乡贤到新乡贤:当代回族地区阿訇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
书法欣赏
明证
“阿訇”“毛拉”“伊玛目”等伊斯兰教的称谓是什么意思?
浅论回族阿訇的社会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