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柳花 罗小梅 林国轩 张凌云 宾哲源
摘要 本文论述了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价值,介绍了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现状,分析了广西野生茶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西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议,以期为开展广西野生茶树资源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价值;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052-02
1 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价值
1.1 茶树原产地的确证
自从1824年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之后,国外学者中有些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这些持异议者,均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而印度有野生茶树。1951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所长蒋铨先后在云南发现了1株树龄达800多年的栽培型大茶树,在勐海县八达乡发现了1株树龄达到1 700年的野生型大茶树[1]。虞富莲[2]根据云南全境资源考察结果和物种起源学说,提出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陈兴琰[3]以云南特有的自然地理和植被分布为依据,论述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原产地。
1.2 特异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筛选
野生大茶树通过人工栽培驯化和自然演变,幸存下来的种质资源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广西野生茶树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在众多野生资源中不乏有优质或特异资源,它们有的直接用作生产品种,有的用于资源创新,可为特殊用途的茶树品种选育提供优良的材料。
1.3 野生茶树资源的创新利用
野生大茶树具有许多目前开发利用上亟需的优异性状,如高茶黄素、高抗性基因源、高茶多酚、低咖啡碱、高茶氨酸等,这些具有特殊性状基因的野生茶树可作为基因嫁接、远缘杂交等高科技育种的材料。广西野生茶树杂交方面未见有相关报道。
1.4 野生茶树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近年来,绿色食品、无污染保健品颇受消费者青睐。众所周知,野生茶贵在香、味天然,好在安全、营养,优在风格独特。这是当今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有机茶产品,发展前景广阔。因此,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野生茶产品开发如雨后春笋般,先后研发了如“香哩歌”红茶、莲花翠芽、罗汉碧峰、石崖茶、牙己茶等诸多茶中珍品,深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另外,当前茶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正在朝优质、有机、特色的方向发展,总体结构不断优化,总的趋势是名优茶发展快。因此,具有新颖的风味、显著的保健价值等独特优势的野生茶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饮品加工以及开发利用的一大热点。
2 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现状
广西地处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孕育和保留了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廣西的野生茶资源约200 hm2,主要分布在森林覆盖率高、海拔较高、土地肥沃、无污染,具有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的山区。例如桂林市的龙胜、兴安、资源等县;来宾市的金秀县;柳州市的三江县、融水县;百色市的西林、隆林、凌云等县;崇左市的扶绥县;贺州的昭平县等。全区野生茶的年产量约为50 t[4]。
3 存在的问题
3.1 对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对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的宣传不到位,公众保护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保护管理措施,常出现破坏野生茶资源的现象[5]。
3.2 对野生茶树管理粗放
由于大多数茶农对古茶树习性缺乏较深认识,普遍存在管理粗放、只采不管的问题,致使古茶树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产量低下。
3.3 乱采乱伐现象突出
近年来,受到市场炒作的影响,野生茶树产品显得弥足珍贵,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村民对野生茶树实行掠夺式采摘,不断出现偷采、伐木采茶现象,造成野生茶资源被严重破坏。
4 保护与利用建议
4.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壮大茶叶龙头企业,如对茶叶加工企业进行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以及由政府牵线搭桥,引进外地企业等[6-7]。
4.2 加强宣传
采取农业科技下乡、网络通讯技术、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强公众对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意识,引导其参与到野生茶保护工作中来[8-9]。
4.3 建立野生茶群落重点保护区
选择研究价值高、生境类型好、代表性强的野生茶群落建立重点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范围,由护林人员进行巡查。
4.4 加强野生茶树资源的研究及利用
加大对野生茶树的研究,对保护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茶树育种选育优良株系、培育优良茶树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11]。为了使野生茶树资源得到充分的延续利用,可以仿野生茶树生态环境种植,从而达到保质扩繁的效果[12-14]。同时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广西野生茶产品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是市场竞争的需要[15-16]。通过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逐渐建立起广西自己的野生茶品牌。
5 参考文献
[1] 唐一春,杨盛美,季鹏章,等.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2):518-521.
[2] 虞富莲.论茶树原产地和起源中心[J].茶叶科学,1986,6(1):1-8.
[3] 陈兴琰.茶树原产地——云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 刘玉芳,林朝赐,秦春玲,等.浅谈广西野生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广西农学报,2011,26(4):100-101.
[5] 马柱芳,谷芸.德宏州野生茶资源调查与保护[J].云南农业科学,2012(增刊1):207-208.
[6] 陈亮,杨亚军,虞富莲.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和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4):389-392.
[7] 马建强,姚明哲,陈亮.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35(1):11-16.
[8] 曾志云,韦雪英,陈远权,等.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J].广西农学报,2013,28(4):30-32.
[9] 李兰,江用文,熊兴平,等.我国茶树种质资源地区分布及部分植物学性状分析[J].中国茶叶,2008(5):17-20.
[10] 覃秀菊,陈新强,陈春芬,等.广西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综述[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10):37-38.
[11] 王会,梁月荣,陆建良,等.不同茶树种质资源比较研究[J].茶叶,2005(1):31-38.
[12] 俞文生,倪佳成,陈慧,等.茶树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5):40-42.
[13] 陈佳,覃秀菊,赖兆荣,等.广西亚热带优异茶树种质资源选育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56-58.
[14] 李叶云,丁凌志,石钖林.茶树种质资源保存研究进展[J].茶业通报,2002(1):32-34.
[15] 陈亮,虞富莲,左志明.广西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研究初报[J].广西农业科学,1996(2):77-80.
[16] 马亚平.科技支撑品牌兴企[J].中国茶叶,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