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王斌 罗旭
云南西北边陲的高黎贡山地处横断山地南段,南北跨5个纬度,海拔垂直落差三四千米,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造就了高黎贡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虽然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使得在高黎贡山开展科学研究格外艰难,但中外众多动植物学者仍然对这个生物多样性宝库心驰神往。在高黎贡山的高山上,一种羽色如彩虹般绚丽的大型雉类——白尾梢虹雉,就一直让我们魂牵梦绕、费尽心思。
谜一般的存在
白尾梢虹雉有着彩虹一般的羽色,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云南省西部和西北部的狭窄地区,以及国外的缅甸东北部山地和印度阿萨姆邦东北部局部地区。它们栖息于海拔2500–42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生境中。因其分布狭窄、种群数量低,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尾梢虹雉漂亮,数量少,栖息地点难到达,在野外极难观察到,是观鸟界的“高光”鸟种,也是众多观鸟人士追捧的鸟类“明星”。在鸟类学界,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研究的“硬骨头”,鲜有人问津,导致白尾梢虹雉成为谜一般的存在。而位于春城昆明的西南林业大学一直有一支队伍在“前仆后继”地“啃”这块“硬骨头”,开展着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生态资料基础研究工作。1999年-2004年,罗旭副教授在读硕士的时候就在高黎贡山南段开展了白尾梢虹雉野外生态研究工作,在野外找到了一个白尾梢虹雉家庭群以及一个繁殖巢,向世人揭开了白尾梢虹雉繁殖习性的神秘面纱。2005年,当他上山继续跟踪这个家庭群时,不料仅发现两堆白尾梢虹雉的残骸。
后来,罗旭老师成为西南林业大学的一名教师后,一直在找机会和适合的地点开展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2010年,他在执行保育领袖计划(CLP)项目的过程中,得知泸水县境内有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种群,开始和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局进行合作,开展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和保护工作。2014年6月,我跟着梁丹师兄在高黎贡山做火尾绿鹛野外繁殖生态研究工作时,听说白尾梢虹雉的合作项目已经得到云南省林业厅的资助,我就想:上高黎贡山的机会来了!
两次与白尾梢虹雉擦肩而过
对于白尾梢虹雉,很多观鸟人为其倾心却与之擦肩而过,刚开始我也不例外。
2014年7月初,我跟着梁丹师兄和3个护林员,在海拔3000-3800米的连绵起伏的山脊上穿行20多公里,前往高黎贡山的一个高山湖泊——听命湖。此行一是为了完成师兄所做课题的野外工作,二是为了圆我们的一个夙愿,一睹传说中的听命湖风采,当然也有三,就是为了看看听命湖附近有没有白尾梢虹雉栖息,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工作踩点。同行的向导是当地人,习惯山路,走得飞快,我们在后面落下好大一截。快到达目的地时,我跟师兄看到了一串雉类的脚印和几堆鸡粪。傍晚在目的地的火堆旁跟同行的老乡聊起此事,得知这是被他们惊飞的一只棕色“大野鸡”。我请他们在《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指出这“大野鸡”,正是我们想找的白尾梢虹雉,还是雌鸟。第一次有机会见到白尾梢虹雉,无奈体力不支走慢了几步。
同年国庆,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工作正式开始了,我参与其中。我们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县境内选择了两个点,分别布设20台红外相机以监测它们的野外活动情况。在其中一个点布设红外相机时,我第一次听到白尾梢虹雉的叫声,却“完美”与它擦肩而过。那是我们现在开展白尾梢虹雉的研究点,布设完红外相机准备下山,我给一同上山的伙伴拍合照留影。就在这时,一只白尾梢虹雉从我背后飞过,同伴惊喜万分,可等我转身,这只虹雉已消失在茫茫箭竹林中。
找到第一个巢
繁殖是鸟类生活历程当中最為重要的阶段,繁殖习性的研究对鸟类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工作主要关注白尾梢虹雉野外生态习性,其中繁殖习性是重中之重。
2015年3月,白尾梢虹雉的繁殖季开始了,通过布设红外相机调查等方式,我们也选定了野外研究地点,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我们的野外观察工作。刚开始几天,几乎每天都下雨,出去就全身淋透。终于在4月9日雨消停了些,也让我们有心情准备山上用的锅碗瓢盆、油盐米醋。4月10日凌晨4点,我们队伍10人,打着手电,背着物资,浩浩荡荡从海拔2000米左右的村寨前往海拔3600米的白尾梢虹雉栖息地,准备开展白尾梢虹雉的野外研究工作。队伍中,有8人是为我们背送上山用的物资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叫“念南子”的向导留在山上。由于考虑到背送物资的人员当天还要返回,我和向导背负的物资最多。我背着20台装满电池的红外相机,还有雨衣等七七八八的东西,加起来20多公斤。又是负重又是爬坡,整整走了11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累得我差点想放弃。还好刚到营地,就听到了白尾梢虹雉的叫声,似乎在说“欢迎,欢迎”,心里才有一丝安慰,也多了一份坚持的动力。
这一晚,吃一点干粮,早早就睡了。第二天一早,听着风呼呼地吹,朦朦胧胧就醒来了。见我醒来,向导便跟我闲聊了几句,就在这时,两只白尾梢虹雉雄鸟一起从营地前飞过,后一只紧追前一只,并用翅膀相互拍击。我第一反应:“这两只雄鸟是在打斗,这是之前没有观察记录过的行为。”第一次见到白尾梢虹雉,是两只,还是打斗行为,这是要向我说明点什么吗?
这一次来的主要目的是找巢、观察繁殖习性,看看白尾梢虹雉的濒危是否与其繁殖习性有关。要做观察,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白尾梢虹雉巢。可是导师当年就是做白尾梢虹雉的繁殖研究,找了两年才找到一个巢。我的向导是白尾梢虹雉“专家”,可也从来没见过白尾梢虹雉的巢。我呢,今天才第一次见到白尾梢虹雉的真面目,实在没抱太大希望。但还是得出去看看情况,就当熟悉熟悉地形。往哪个方向找呢,虽然这个研究点在我们选点布设红外相机的时候来过一次,可还是觉得很陌生,看出去都是一模一样的沟壑纵横、山峰险峻的山。心想,就往刚才两只白尾梢虹雉雄鸟飞去的方向去吧!
一出去就要穿竹林、爬悬崖。向导在前我在后,我用望远镜一个一个悬崖平台看着去。以往文献记载白尾梢虹雉筑巢于悬崖、树洞、倒木底下,但是罗旭老师当年发现的巢是在悬崖中部的凹陷平台,这是目前最准确的巢址记录,根据这个信息我主要找悬崖。一个多小时,穿了几片箭竹林、爬了几个悬崖,看了很多悬崖平台,都没发现巢。又到一个悬崖边,还是向导在前我在后,他看完,我接着看。悬崖边有一棵香柏树,我爬累了,就依在香柏树上举着望远镜看。还是一样的悬崖平台,可这个平台分三级,边上都长有草,看不清,我用望远镜慢慢看,也正好累了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