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顶级捕手

2018-08-14 09:31朴正吉
森林与人类 2018年2期
关键词:水獭水生动物水貂

朴正吉

水獭作为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是水陆两栖物种的代表,对环境具有较高敏感性,对当地的淡水生态系统及生态功能调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陆地淡水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一直以来,水獭都是国际关注的濒危动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獭的分布面积和数量急剧下降,部分地区种群濒临灭绝。

水中的哺乳动物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对于水的依赖性和适应性截然不同。有些物种除了吃喝之外,几乎从不下水。有些物种在觅食、繁殖和活动的生命过程中,从不离开水的环境。还有些物种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既能在陆地上繁衍后代,又能在水中觅食和活动,它们能够适应陆地和水中两种生境,人们把这类物种称为水陆两栖动物,水獭是代表性物种之一。

在长白山温带森林中,水陆两栖动物种类丰富,如两栖动物、鸟类的雁鸭类和涉禽等。哺乳动物中的水獭、水鼩鼱、麝鼠和水貂,是适应水栖生活的代表。

水獭和水鼩鼱是本土原有居民,而麝鼠和水貂是外来之客。据文献记载,麝鼠原产于北美洲,由于欧亚各国引种驯化,它几乎遍及欧亚大陆广大地域。20世纪50年代,麝鼠侵入了长白山地区,在许多河流中均可见其活动的踪迹。麝鼠在自然界中多喜食岸边的水生植物,有时也吃一些小鱼、蛙、虾等水生动物。水貂是小型毛皮兽类,野生水貂原栖居在北美地区,从2000年开始,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见其个体,而且种群扩散范围呈迅速扩大的趋势。

水鼩鼱是小型食虫类动物的两栖性代表,为中国兽类新记录,仅分布在长白山和新疆地区。多数同类的鼩鼱是陆生動物,唯独它是水陆两栖,长得很像小老鼠,个体小,嘴巴尖尖的,尾细长,适于游泳。鼩鼱类动物在哺乳动物的进化史上是最原始和古老的一支,是大多数高级哺乳动物类群的祖先。水鼩鼱通常在溪流中捕食水生动物,还可以通过毒腺来捕杀较大的猎物。它们数量极少、极难捕获。水鼩鼱的标本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吉林长白山区临江县获取一只标本。

水獭是一种非常适应水栖生活的食肉类动物。它的身体细长,尾强有力,适于游泳,毛皮细密,触须高度发达,外耳缩小,趾间有明显的蹼。它们掘穴而居,并产子于其中。水獭在陆地上走的时候,身子向上拱起,前腿和后腿移动的频率很快。它们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陆地上活动,人们常常能看见水獭在泥岸上或雪坡上滑溜嬉戏的痕迹。水獭胆小、狡猾、小心谨慎,喜欢在月夜里外出猎取食物,白天很少活动。它们能在水中潜伏几分钟以上,这种能力与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适应性有关。水獭虽然算不上是稀有动物,但却是全球关注度很高的物种之一。

艰难的生存

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獭在长白山地区分布很广,在河流中经常可以见到它们的活动踪迹。但是近10年来,水獭在长白山像消失了一样,踪迹难觅。许多人猜测这个物种可能会面临灭绝。尽管我长期观察野生动物,但也很久没有见到水獭的活动踪迹了。

2016年的冬天,动物们在长白山原始森林白皑皑的雪地里留下一串串足迹。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平缓的密林中,出现了一条显眼的、不多见的动物蹚过的雪道。通过雪道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短腿、跳跃式移动的鼬科动物,还有明显的尾巴拖痕,有些地方还可以见到趾间具蹼的足印。这些信息提示了这很可能是水獭的足迹。这一痕迹的出现是一件难忘的事情。过去,我认为水獭只在河流附近活动,从没想过离开河流这么远的森林里还能见到水獭的踪迹。

人们在长白山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水獭的活动痕迹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是在远离河流的地方见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疑惑的事情。实际上,疑惑来自于我对水獭的生物学习性了解甚少。

带着好奇心,我用GPS定位测算了水獭痕迹出现点到周边河流的距离。最近的约500米处的河流,是不足1米宽的小泉水沟。这只水獭是在这里觅食后离开的,向头道白河方向移动。到头道白河的距离还有4公里左右,我开始跟踪,沿着水獭蹚过的足迹链,记录发生的一些行为细节,发现水獭非常准确地朝着头道白河移动。

水獭辨别方向的能力很强,喜欢栖息在鱼多的河里。当食物不足时,也长途跋涉,在河流之间来回游荡。水獭在一个地方把鱼吃光之后,就要沿河往上游或下游转移,转移时总是从岸上走。

随着冬季气温的不断下降,河流封冻程度也在发生变化。有些河流几乎全部封冻,有些河流间断形成冰缝或冰窟窿。这时,水獭还要从一条河转移到另一条河,选择冬季不结冰或者岸边冰下有窟窿的地方。观察发现,水獭排泄粪便时总要从水里钻出来,而且经常到固定的地点去,哪怕为此需要游很远的距离。因此,猎人常常就在水獭排粪便的地方或固定路线上布设夹子。

难改的食性

许多人提出过疑问,水獭既然能在陆地上活动,为什么在鱼类和其他食物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选择陆地上的生物来充饥呢?

生物学研究认为,许多动物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环境变化也能够改变其生活习性。那么水獭处在食物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是否也在改变觅食策略呢?它能够在严峻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水獭的食性研究。研究采用了水獭粪便的取样分析,分拣排泄物里包含的食物种类和所占比例。通过采集大量的粪便样本分析结果,发现水獭的食物主要为鱼类、两栖类、水生昆虫和其他水生生物,没有发现陆地上的昆虫、鼠类等。当鱼类极少时,粪便中出现大量的水栖昆虫

幼虫。

我们知道,水獭取食活动以河流生境为主,它的形态结构不适宜在陆地捕食。水獭的陆上移动速度缓慢,没有能力捕食陆地上活动的小型动物。除了繁殖或休息时,会栖息在河岸边的洞穴或沙滩上,而猎捕食物时,水獭对河流的依赖性非常高,可以说离开水环境则无法

捕食。

在长白山河流中还残存着极少种群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方面水獭能够随着食物的多少而改变或扩大其栖息地和取食范围,来满足摄取食物的需要。另一方面,水獭在鱼类极度贫瘠的情况下,选择了水里的石蛾幼虫等水生昆虫来充饥。最近分析表明,在水獭的粪便中,石蛾幼虫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

河流水生动物的巨大变化,没有改变水獭的食性,它仍旧保持着依赖水中觅食的本能。这就说明水獭对于水环境的依赖性,使它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河流环境变化的影响,而趋于濒危的状态。

面临的威胁

近几年在长白山区,水獭的食物资源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曾经产量较大的鱼类。水生动物资源的下降与当地居民过度捕鱼及水电建设等因素密不可分。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类的捕鱼方式从钓鱼、网捕、TNT炸鱼、使用杀虫剂到电鱼器捕鱼的变化过程,特别是90年代后期大剂量投放农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的灭绝性捕捞,使哲罗鱼、细鳞鱼、黑龙江茴鱼及其他水生动物生物量急剧下降甚至消失,严重影响水獭等水栖兽类的生存。

值得关注的是水利工程对水獭栖息地造成的影响。长白山区主要河流的中下游均有用于水力发电的水坝建筑,平均每条河流建有2-4个河坝和电站,而这些水坝阻挡了一些鱼类的正常迁移,势必影响鱼类繁殖及种群扩散。

冬季,水獭对于栖息地的选择是由河流封冻状态所决定的,全封冻河流不适宜它们冬季取食活动。目前,因河坝大量形成改变河流原来的物理特性而结冰,导致冬季适宜水獭栖息的无冰水面面积减少,增加了水獭对于栖息地选择的压力。

在河流中觅食鱼、蛙、虾等小动物的麝鼠和水貂,侵入水獭的领域。它们能很快适应这里的环境,并且水貂无天敌控制,从而可以大量繁殖。水貂数量的快速增长,可能会严重影响水生动物资源,破坏原有的食物链结构,从而影响长白山其他动物的生存。外来物种一方面丰富了长白山水系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对本地物种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王苒

猜你喜欢
水獭水生动物水貂
浏阳市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风险预警与防控
绒螯蟹和水獭
柬埔寨可出口四类食用水生动物至中国市场
水生动物免疫学及病原防控技术
给水獭建一个家
区别认识2019新型冠状病毒与水生动物病毒
团结勇敢的印度水獭
水貂病毒性肠炎研究进展
不同锌源及锌水平对冬毛生长期水貂营养物质消化率影响的研究
全球水貂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