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习慧
【摘 要】随着我国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而核心文化建设更加是重中之重。好的文化建设既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引导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本文重点探讨文化建设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仅对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质量有参考作用,而且对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学规划;教学改革;教学优化
在教育领域推行重大改革是一个特殊的挑战。简单的从上而下发布规章指令,并不能持续改进。要推动改革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就需要要求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方共同负起责任,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让参与者意识到现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氛围没有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内心的价值观就会促使他们采取纠正的措施。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是否能够主动去发现现存的缺点以及怎样才能予以纠正完善。要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国家不仅需要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还需要为教育者提供更多培训,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他们的教学技能与时俱增。要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也要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特别是在教学改革时期,教育管理者应发挥好行政支持的重要作用。教育者文化将促进教育者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专业化发展。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的不断增多,相互汲取文化营养形成新的有特色的受教育者文化。这三者都会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甚至对社会文化产生直接作用。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条理清晰安排合理的授课方式,积极互动的教学方法和民主平等,关爱互助,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更能调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创造积极性。
学校教育是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校园文化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者的授课对受教育者的作用和影响在于专业知识,而受教育者精神思想层面的影响需要依托校园文化。现代文化意识的开放性、竞争性、自主性、高效性和协调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改革形势下,校园文化使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文化展现在校园内各种相互关联的文化活动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和教育校园文化中的所有人。在校园文化中,必须以建设民主和谐的管理文化,合作互助的教育者文化,人格健全的受教育者文化为校园文化的落脚点。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
建设校园文化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舍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改革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它主张由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者共用参与,这三者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他们的发展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校园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学校管理者做到“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属于人,塑造人”。校园文化要求建立以学校价值观为核心的合理的管理结构,校园文化突出鲜明的学校个性,突出个性是培养个性鲜明,有创造能力受教育者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与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管理文化,更是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位,重申校园文化功能,教学改革理念,更认同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定义校园文化,即“校园文化是指附于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反映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等。”在教学改革形势下,一个充满了民主平等,关爱互助,公平正义的精神氛围的校园,才能真正称得上“文化”的校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是显性的,它是学校通过教学和实践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这种教育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隐性的,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精神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意识和行为,在这里受教育者起主体作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和创造功能。所以,一旦形成人们的意识,就会变成一股巨大的导向力量,尤其对于受教育者来讲,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都还处在不成熟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
在互联网+的时代,在各种思想迭出的时代,校园文化的建设更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所有参与者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地运用知识,丰富知识。校园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表现为既有高雅文化,又有通俗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再是单调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受教育者娱乐活动增多,在更大程度上自由享受生活,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受教育者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質,增长受教育者的知识,锻炼受教育者的才干,而且也可以拓展受教育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空间,促使受教育者在奋发向上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很强凝聚力的文化,它把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者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真的不治,而是不需要外显的管理,是通过激发内在的认同和自觉性实现管理的目的。
校园文化需要落地,只有落地,才能真正发挥它的导向功能,示范功能,凝聚功能和创造功能。校园文化的落地有多种形式,如形象展示,如人文活动。首先,我们从形象展示上谈起,如在校园内操场上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和校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等。同时学校还应该着力建设学校“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然后,我们谈谈人文活动,在人文活动方面,学校应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举办“校园演讲季”“文化艺术节”“大受教育者生辩论赛”“发明创意展览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受教育者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受教育者的课余生活,增加受教育者的学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提升受教育者的品位。在建设优良校园文化过程中,也包括使学校各种学术、文化活动和庆典仪式等制度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是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创造和逐步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有学者把大学教育通俗地比作“泡菜”,认为大学育人就好比泡菜缸泡菜,泡菜缸里有什么样的泡菜汁,就会泡出什么味道的泡菜。人才培养强调创新,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独具活力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就是一种精神和氛围,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内在动力。学校拥有了高品质校园文化,必定给学校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管理制度就将不再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精神束缚,而变成激励力量,会培养出人才、吸引来人才。建设校园文化,就是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文化”的内在意蕴,在校园文化的创建活动中,结合教学改革,以人为本,大力改善学校文化建设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努力拓展校园文化发展的空间,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完善心理健康环境。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文化的重建,这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在学校发展一种更加合作的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人为本,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充分凸显学科课程的科学属性,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从内容上来说,受教育者文化包括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文娱体育和审美文化、生活与心理卫生文化等。教会受教育者学会如何学习,点燃受教育者的激情和好奇心,让受教育者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着力构建起更具人文特色的管理文化,更具协作精神的教育者文化和基于提高受教育者学习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受教育者文化全方位的文化建设体系。
(项目资助:重庆市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cstc2017jcyjAX0179);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170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