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玲
【摘 要】技工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落实以及课程教学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举的语文学科,老师在教学中除了积极地体现该课程的教学理念及特点外,更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质量以及水平的提升。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概念及含义,对在技校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技校语文;工匠精神;可行性研究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育现状
(一)语文教学课时不断减少,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编教材和广东省编教材中,教学大纲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为一学年,每周4节课,总学时为144节。但在实际教学中,中职班语文课程每周只有2节课,一学年72学时。而高职班则只有一个学期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课时资源严重不足。语文教学只能在有限的课时资源里步履艰难。技工学校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目前由于课时受限而影响到教学体系的偏离,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也出现了目的性、任务化的短视趋向。
(二)学生基本素质偏低,对语文学习热情不高
技校学生基本上来源于初中,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来到技工学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前途十分迷茫,素质偏低,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不明确,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又不善言谈,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甚至认为开设语文课是多余的,更别提有多高的学习热情,在学校上课基本处于应付的状态。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师教学趋向迎合
技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大都是采用传统讲解的形式,教学模式单一,这种单一模式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主动灌输,“倾囊相授”,学生在面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时,大多反应冷淡,甚至沉默不语,缺乏应有的应答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大批的学生讨厌基础课。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造成教师教学情绪不高,缺少激情,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气和活力。教师更多的是抱怨学生基础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听话,只想早点上完课,完成任务。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更感到学习索然无味,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工匠精神”的概念与含义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总理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8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由此,“工匠精神”成了高频词,短期内密集出现在治国安邦的会议上,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显示出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性,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
“工匠精神”原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通过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而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如下:
(一)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意识。低层次的即功利目的的敬业,由外在压力产生;高层次的即发自内心的敬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对待。
(二)精益精神
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就是要超越平庸,选择完善。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三)专注精神
专注就是要踏实严谨,一丝不苟。在职场上就应该严格遵循工作标准,杜绝粗心大意,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严格遵循工作标准,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按要求做到位,因为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成就伟大。
(四)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要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工匠精神”强调执着、坚持、专注,强调把“匠心”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既要对职业有敬畏、对质量够精准,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活力。
三、必要性分析
(一)是技工院校提升的需要
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还导致社会的教育理念十分的落后以及传统,社会各界对技工教育仍存在许多的偏见,许多人认为技工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大部分的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被社会淘汰的教育。因此,技工教育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并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提高社会认知度,必须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作为技校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出发点,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出真正的态度较为严谨的工匠类人才,实现技工教育的全方位改变,保障社会各界在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改变对技工教育的传统看法,这一点对提升技工教育的吸引力以及社会影响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
(二)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技工院校越来越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在相应专业领域的业务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包罗万象,许多人都认为语文够用就行,不需要再占用过多的教学课时,但语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不少学生觉得学语文没有用,但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学生深入发展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语文这门基础课就像盖高楼大厦,地基打的越深,楼就盖的越高。
技工院校学生的培养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管学生学的是什么专业,作为语文教学,我们都应该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着想,培养他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他们把话讲通,把文章写通,再进一步把话说好,把文章写好。注重于通过课文讲读,进行思想品德熏陶,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涵养的社会主义新人,而不是只懂得生产操作的体力劳动者。保障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学生也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以及砝码。“宝剑锋从磨砺出”,学生所有炉火纯青的技艺,都来自日复一日的潜心修炼;所有追求完美的精益求精,都是在将这种“工匠精神”传承和延续。
(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企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在,一个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主体的企业,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而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企业工人的创新和创造,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工人工匠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技校生抓起,从入校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学生的就业需求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语文的讲解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只有拥有较强的职业精神以及专业职业技能才能够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作用。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和心中,只要立足岗位,选定目标,潜心研究,在精益求精中攻坚克难,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四、意见与建议
(一)改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技工院校要有效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表现渠道,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之中以调动个人的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充分的意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价值。改变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在想象力上的不足,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通过情境的具体感知激发个人的职业情感,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地创建各类教学实验活动,比如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不断强化工匠精神,真正的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价值。
为了能够真正的实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老师还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
(二)重视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
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形式,它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听、说、读、写(含应用文写作)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提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等多方面通用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夯实社会生活和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语文实践活动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于实践。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训练延伸到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强调小组合作(分工、讨论)学习,展示成果,多元评价(组内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当主角,教师做导演。引导学生发展合作关系,提高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重视目标和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充分发挥集体力量,顺利完成指定任务。
(三)紧密贴近专业,理论结合实际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技工学校的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如何为专业服务,体现其实用性。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基础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语文课程要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为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从专业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和职业岗位转变。其次,语文教师须特别关注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学生所要求的语文知识。以笔者学校为例,为了解各专业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語文教师走访各专业教师,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多个企业进行调查、访谈,掌握第一手调查数据,经过分析,明确了学生对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的认知度和践行情况,回来后以此为据,确立语文教学新模块。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语文教学内容按专业分为机电语文模块、电子商务语文模块、数控语文模块和汽修语文模块,实施分层次的弹性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
结束语
知识内化成素养,素养升华为精神,精神涵养成习惯,是“工匠精神”从意识层面发展到品质层面的过程。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专业技能知识来实现,更需要语文基础课的支撑。作为技工院校的教师应身体力行,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坚持用教师自身的工匠精神去影响学生。在这个呼唤工匠精神的时代,让语文教学也扎扎实实贡献出一份力量;在强调技能强国的今天,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参考文献】
[1]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育,2016(27):27-30
[2]林青.论如何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践行工匠精神[J].职业,2017(08):119
[3]高景,王伟.对技校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4):124
[4]高晶.浅谈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
[5]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302(8):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