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陆海统筹是一个管理的理念,统筹的对象是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统筹的范围是陆地和海洋两个生态系统。两者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特征是不动和相对固定——固定的土壤环境,盐度低,植物固定着生长;海洋生态系统最大特征就是动态——流动的水体,盐度高,海洋表层有阳光、有温度、有鲜活的的生命,浮游生物温暖海水表层,随波逐流。陆地上吸收阳光生产有机物的植物层高度平均几米高,面积不到地球面积的 20%;海洋中吸收阳光生产有机物的水层平均几十米厚,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1%。
俗话说,“百川入海”,水、泥沙物质等从海拔较高的陆地向海拔较低的海洋输送,再向深海大洋输送。陆上河流修建大坝,就会显著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中华白鱀豚、江豚等都是江海洄游、河流和海洋两栖的动物,它们把陆上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连接起来。围填海破坏珍稀濒危海洋动物和鱼类的栖息地,也间接损害了陆地生态系统,比如潍坊、滨州等地海水入侵,造成人畜饮用的地下水变得不能饮用。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还能影响到人民的生活。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海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系统观,共创人海和谐共处新局面
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来源于陆地,海洋不需要人类,但人类离不开海洋。海上运输占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 90%,占世界国际贸易总运量中的2/3以上。
海洋是最大的二氧化碳库和热量库,是气候变化的调节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风雨的故乡;建设“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悦”的美丽海洋是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我们在乐享“因海而兴、因海而强”的同时,也要时刻铭记“与海为善,与海为伴”,形成并维护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尊重海洋、顺应海洋;经略海洋、善用海洋;海洋有价、保护海洋。
建立陆海统筹的海洋综合管理机制
牢固树立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域和海岛综合管理
的理念。打造高效率的陆海统筹管理平台和决策机制,全面实施“三线一单”制度,作为海岸带、滨海湿地、海域和海岛综合管理的重要抓手,创新海洋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机制。三线指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环境质量底线;一单指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产业为主体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建设海岸带管理一个规划、一张功能图、一个平台、一个审批系统。
建立陆海统筹污染防治的创新制度
从污染的角度说,百川入海也就意味着百污入海。近海污染源有来自养殖的、港口作业的和海上船舶的,但绝大部分还是来自陆源排放,主要是生活垃圾、工业污染物、农业中的化肥和农药。因此,山东省政府提出“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陆、陆海统筹治理”的污染防治新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建立了河长制和湾长制两个制度和工作机制,在青岛等沿海地区,总湾长和总河长由地方党委书记和政府一把手担任,地方主要领导一把手一肩挑,在彻底实现环境保护党政同责、陆海统筹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用陆海统筹的理念统领海洋高质量发展
海洋蕴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坚持陆海统筹,关键是要转变以陆看海、以陆定海的传统观念,换位思考,以海定陆。打破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思维壁垒,准确把握陆域海域空间治理的整体性和联动性。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布局海岸带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统筹考虑城镇开发、产业布局、自然保护。尤其要合理安排陆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时序和空间分布,建立陆海一体空间开发秩序,实现陆海空间资源保护、要素统筹、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和权利公平的有机统一,建立永续发展的空间系统。
统筹推进陆地事业和海洋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优化资源配置,确立多层次、大空间、海陆资源综合利用的现代海洋发展意识,构建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从而实现从单一的海洋产业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开放多元的大海洋现代产业体系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