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
中风是一种脑血管意外病症,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多发性脑梗死、出血性梗死及混合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期溶栓、抗凝治疗等大大降低了本病致死率,但致残率仍然较高,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笔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194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94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及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均为在浙江省宁海县第一医院治疗的病程>3个月的中风后遗症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l检查确诊和知情同意。均排除:(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严重高血压病、冠心病、重症糖尿病、肾功能障碍者;(2)严重的精神障碍;(3)体质极度虚弱;(4)严重失语、交流困难或有严重认知障碍患者;(5)既往有痴呆及精神病史;(6)治疗期间出现各类并发症而不能继续接受治疗;(7)癫痫、生命体征异常危重者;(8)恶性肿瘤。
1.2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中风后遗症患者1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7例。对照组男55例,女42例;年龄45~50岁20例,51~60岁30例,61~70岁28例,71~75岁19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栓塞后遗症33例,脑溢血后遗症22例;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兼口角歪斜者91例,语言謇涩者87例,口角流涎者56例,头目眩晕者57例。治疗组男52例,女45例;年龄45~50岁19例,51~60岁31例,61~70岁27例,71~75岁20例;脑血栓形成44例,脑栓塞后遗症32例,脑溢血后遗症21例;主要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兼口角歪斜者92例,语言謇涩者86例,口角流涎者61例,头目眩晕者5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给予常规对症、支持和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
1.3.2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由家属自愿自觉地给患者进行被动运动。
1.3.3 治疗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48 h后配合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采用头针、体针同时进行治疗。头针取患肢对侧的项颞前后斜线(神聪至悬厘、百会至曲鬓)。治疗时局部常规消毒,将前后斜线分作3等份,用1.5寸毫针依次沿该线透刺3针,针尖与头皮呈约30°夹角,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指下阻力减少时,使针与头皮平行,刺入1.0~1.5寸。然后以约200次/min的频率快速连续捻转。捻针角度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持续2~3 min,每间隔10分钟重复捻转1次,共治疗30 min。上肢辅以患侧极泉、肘髎、手三里、外关等穴位,下肢配环跳、委中、足三里及昆仑等穴位,督脉穴位风府、哑门。进针后以G-6805ll型治疗仪,选连续波频率5 Hz,强度以患者能忍耐为度,刺激20 min,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口角流涎配廉泉、金津、玉液;眩晕配风池、完骨:留针20 min。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完后嘱患者休息3~5 d,再进行第2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估效果。留针期间需配合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
康复训练:根据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阶段保持良肢位,选用BobatPl技术、Brunnstrom技术、运动再学习等神经促进技术,包括各关节的被动助力运动及抗阻训练,搭桥练习;腕关节与踝关节背伸牵张练习,床头抬高坐位和平衡练习;坐站转移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同时利用图片、游戏、复述、使用电子记事本、患者熟悉的照片等训练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用数字计算训练计算能力;安排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自理活动,应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刺激方法训练患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感觉知觉能力,从易到难。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进行1次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示,采用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8%,治疗组为93.8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58<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3、9.52,均< 0.05)。两组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中风又称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甚多,其多由于肝肾虚弱、气血逆乱、瘀血并走于上或溢出脉络而发病。中风后遗症指中风病经积极救治后遗留下的肢体麻木、活动不遂、言语障碍、口角歪斜等症状。有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存活率已大大提高,但存活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障碍;在很多国家已成为健康服务的主要对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4]。临床观察早已证明,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它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和侧支再生,并促进各种功能的较快恢复,降低中风患者的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5]。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中医学认为,督脉乃手足六经之大会,为“阳脉之海”,具有统摄全身阳气、维系全身元气的作用,督脉穴位风府、哑门自古为治疗中风要穴。从循行上看督脉是与脑直接相联系的经脉。生理功能上督脉与脑的功能极为相似,都具有统领、督促的作用,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调节诸阳,为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而“脑为元神之府”,有调节脏腑阴阳、四肢百骸之用;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脑属于神经系统,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支配。由此可见,督脉与脑对人体的功能活动都有整体调节作用,而今病变在脑,首取督脉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头针是在中医学针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定位学说的观点、头皮相应的部位选区针刺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符合中医学“左病右取、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等理论。头针既能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又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头针冲动通过神经传导,直接作用于病损皮层,使脑血管痉挛解除,血管扩张,改善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皮层病损区的供血供氧情况,肢体功能亦得以改善,使未受累的脑细胞进行正常代偿。《素问·痿论》谓:“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同时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该经的穴位,可以达到疏通气血、滑利关节,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本文观察结果亦表明头针配合体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刘进成[6]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张力平衡针法为主治疗脑卒中也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笔者认为头针配合体针尤以治疗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病为显著,既能提高肌力,也可降低致残率;且病程越短疗效越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脑出血患者应待病情基本稳定后(一般约在发病第20天左右)开始施行针刺为妥[7]。
现代医学主张中风的康复治疗应当从急性期开始,减少或减轻后遗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提出功能训练康复的重要性。尤其是以Bobath技术和Brunnstrom技术为代表的运动治疗技术,它可调节神经传导道路上的各个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反过来,肌肉和关节又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本体运动和皮肤感觉的中动输入,从而发挥易化作用,使患者的恢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还可以防止一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ADL,降低致残率。在治疗的同时,应嘱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患者中风后在认知、行为上变成较为懒惰,应该多鼓励、督促患者主动进行功能康复,克服对家人、陪护人员的依赖性,有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饮食要清淡,多食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及嗜酒酗酒,予以适当的功能锻炼,预防病情复发。本文两组均进行了一定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0.05)。两组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0.05);这说明针刺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更佳,与郭志平[8]结果相似。
表2 两组ADL评分比较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