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陈浩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浩
如今的各行各业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跨界冲击,不管是医院的验配中心还是眼镜店,也都面临着营销模式领域的共同挑战。面对这样的变化,一部分人选择颠覆传统,推出一些新的模式;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从专业方面进行提升,因此也有一些眼镜店通过专业能力升级转型成(眼)视光中心。不仅如此,近3年来,全国眼科医院的数量增长了11%,各地的视光中心林立,有视光背景的配镜机构去年的业绩平均增速超过15%,市场表现出众。
那么,眼视光行业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据《The World Market for Vision Correction 2005-2020》报告,2005年至2020年世界人口预期增长16.8%,需要戴眼镜和进行视力矫正手术的人数将增加78.9%,是人口增长速度的4.7倍。全球超21亿人正在被近视困扰。在我国,近视人数近6亿,居世界第一,小学生发病率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大学生约90%。预计,眼镜购买人数将由2005年的14亿增加至2020年的25亿,2020年的中国眼镜行业市场规模将达850亿元。
在《2015中国国民素质报告》中,国民体检检出率排名第一的是眼科异常,占45.3%,包括双眼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白内障、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等。数据表明,眼视光首诊病人中定期常规检查占50.7%;有视力困难或问题的26.3%;需要新眼镜改善视力的15.3%;眼镜丢失或损坏要新配眼镜的为5.1%;眼病、眼感染或受伤占4.3%。其中,仅有4.3%的患者是需要向眼科医院转诊的,其余都可以由视光中心来完成服务。由此可见,视光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视光学在中国起步晚,起点高,类型多样。对比美国的视光行业发展,美国每1万人口有1.23个视光医师,按照人口数量推算,如需完善中国的眼视光系统,中国至少需要23万名眼视光医师,但事实上,中国注册的眼科医生目前仅有3万名,缺口很大,谁来填补?让一部分眼镜门店的验配从业者通过在职教育的方式,培养成为眼视光师更符合国情。事实上,国内的大部分眼镜店已经站在了防盲的第一线,而不是眼科医院。
伴随视觉健康问题量大面广的特性,给眼视光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我国,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是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除了致盲性疾病之外,还有95%的功能性视觉需求,包括老年视觉问题、屈光不正、功能性眼病等,亟需由眼视光医师来解决,服务好这些人群,为他们解决问题,就是视光中心应该做的事情,主要业务内容包括屈光检查、基础眼病检查、视功能检查、药物、眼病转诊等。区别于“传统眼镜店”,视光中心的服务对象是“人眼”,主要任务是保障眼/视觉健康,通过专业检查、光学药物、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验光配镜服务等来获取顾客的信任。其专业属性应该是通过人员、诊疗/检查流程来真正体现和实现的。
视光中心应具备的专业技术需求包括:1.眼健康检查:器质性、功能性;2.特殊视光学技术:儿童视力保健、接触镜、视觉康复和低视力、职业相关性视光学问题、老年人视力保健、双眼视功能(斜弱视);3.眼病的转诊与会诊;4.个性化视觉矫正方案。
近视已成为中国的“国病”,军事、航空航天、消防安全等领域面临巨大的劳动力缺口,最终有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201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主持召开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上指出:“青少年近视的防治,要建立干预体系,推进教医协同,突出学校主体责任,抓好眼保健操、户外活动、普及健康知识等措施落地落实,坚决遏制青少年视力低下势头。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防治重大疾病的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防控工作的合力。”有效控制近视发生、发展,成为我国医学界和教育界的艰巨任务,刻不容缓。
眼健康行业格局新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一发展风口,机遇无穷,潜力巨大。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于要找准视光中心的定位,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竞争力的技术。
视光中心的“专业”体现要素:人才、设备、技术、服务、装修、宣传、管理。
客人不是来看病,而是来看健康的。
基于诊疗流程的精致体验,用心做,讲细节。
坚持和强化眼视光行业的专业属性,提升技术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