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018-08-14 05:20赵立文郭英彤许子琦
财经问题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高级化合理化城乡居民

赵立文,郭英彤,许子琦

(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平衡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影响机理展开深入研究,将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指引方向。

产业结构变迁通过要素跨地区流动引致资源在城乡地区间的再分配,从而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生变化。在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形成两种观点:第一,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2]。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长短期差异,短期内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在长期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3-4]。针对此类问题,学者们多侧重实证研究,而忽视了理论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关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标的选取,学者们的做法较为一致。但在城乡收入差距度量指标的选取上,程莉[2]、郑万吉和叶阿忠[3]与傅振邦和陈先勇[4]采用城乡收入比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该指标具有计算简便的优点,但考虑到近几年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人口规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影响城乡收入变动不可忽略的因素,因而城乡收入比指标不能全面地刻画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在实证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如段均和杨俊[5]与程莉[2]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展开研究,这在揭示变量之间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关系的动态变化方面存在局限性。鉴于此,本文构建PVAR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动态传导路径进行研究。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为:第一,将产业结构变迁分为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从理论视角分析二者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第二,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度量指标的选取,引入城乡收入泰尔指数,该指标一方面克服了计算方法粗糙的问题;另一方面考虑了城乡人口规模这一影响因素,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三,考虑到现实经济中地区层面的宏观经济变量数据存在时间跨度短的问题,构建PVAR模型,一方面增加了样本量,提高脉冲响应的模拟效果;另一方面便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传导路径,以更准确地揭示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影响机制。

二、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1.基于要素重组视角。由于不同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在量和质上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要素对不同产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也有所区别。产业结构变迁会引起要素供需结构的变化,这一过程中,要素需求对产业变动的反应更为敏感,而要素供给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才能适应当前的产业结构。此时不同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发生转变,要素价格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如当工业部门优先升级时,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求增加,导致这部分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提升,此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学校会培养出大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会接受培训进入工业部门。要素供给增加导致城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收入下降,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产业结构的一次变迁会带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致呈先扩大再缩小的趋势。

2.基于技术发展视角。第一,盈利率高、技术创新多和生产率高的产业具有竞争优势,使得该产业中的人员收入较高,拉大了产业间的收入差距。第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劳动力等要素会转移到高收入产业,缩小了产业间的收入差距。第三,竞争的驱动使得低收入部门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率,追赶高收入产业,进一步缩小了产业间的收入差距。第二、三产业具有盈利率高和技术创新多的优势,且主要集聚在城镇,而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则集中在农村,产业间的技术差异和区域分化构成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但高新技术产业升级过程带来的技术进步也会向农业部门溢出,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3.基于就业结构变动视角。劳动力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变迁必然会引起就业规模的变化。一方面,劳动密集型部门的快速发展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社会上部分闲散劳动力,扩大就业规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该产业的衰退将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又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的快速发展会提高技术型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吸引更多劳动者加入该行业,进而改变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总体而言,第二、三产业在发展初期会为城镇居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快,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后农村地区过剩劳动力在高收入的吸引下向城市转移,从而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反向作用机制

1.收入分配通过改变居民消费需求影响产业结构变迁。本文考虑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即社会中低收入群体占多数,而高收入群体占少数。由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主要用于吃、住和必需的耐用品消费,这部分消费品多为生产链的低端产品,加之这部分群体人数居多,使得其消费需求难以引致和刺激市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导致部分产业的技术水平停留在较低水平,同时也不利于发展现代金融业和服务业,阻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收入群体更倾向于消费奢侈品和金融产品等,对消费品的品质要求也较高,即使这部分群体购买力较强,但由于人数较少,无法支撑高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因此,较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2.收入分配通过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要素总是由低回报率部门向高回报率部门流动,收入分配不均推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向城市地区转移,增加非农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支持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但这不利于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可能还会降低农业生产率,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三)基于二维测度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产业结构变迁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由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重新分配,推动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和整体经济增长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要素的重新分配,使得供求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向均衡状态收敛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由原均衡状态向质量更高的新均衡状态演进的过程。在其变迁路径中,高级化过程与新旧均衡点的跃迁相对应,合理化过程与产业结构从非均衡向均衡状态的转化相对应。

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定义出发,可以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反映了产业结构质的变化,能够提升居民整体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而产业结构合理化则伴随着要素流动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更直接。就产业结构合理化而言,当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时,产业结构由合理转向不合理,相应的资源配置也会出现断位和滞后,相匹配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工资上升,而大量闲置劳动力往往存在于农业等低附加值产业,从而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随着要素流动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转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三、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PVAR模型的建立

Holtz-Eakin等[6]将广泛应用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扩展至面板数据应用研究中,提出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 VAR,简称PVAR)。由于该模型扩充了横截面的数量,进而克服了传统VAR模型在数据时间维度上的限制,除此之外,其还包容了个体间存在的个体效应和横截面维度的时间效应。PVAR模型的具体函数形式如下:

其中,yit表示一个包含三个内生变量的列向量[CXTLit,Wit,Eit]T;CXTLit表示t期i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Wit表示t期i省份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Eit表示t期i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η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反映地区间发展状况的异质性;γt表示时间效应,反映系统变量的趋势特征;εit表示标准白噪声过程。

参照王少平和欧阳志刚[7]的做法,定义城乡收入泰尔指数(CXTL):

其中,j=1,2,分别表示城市和农村。pj和zj分别表示城市或农村的收入水平和人口数,p和z分别表示城乡收入总和、城乡人口总和。若CXTL接近0,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反之,则越大。

进一步,本文参照付凌晖[8]的做法,利用空间几何理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W进行定义,即将三大产业比重构成三维向量X0=(x10,x20,x30),分别计算向量X1=(1,0,0)、X2=(0,1,0)和X3=(0,0,1)与向量X0的夹角θ1、θ2和θ3:

其中,k=1,2,3,分别表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j=1,2,3,分别表示向量X0、X1、X2和X3中的第j个数值。进一步给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计算公式:

W越大,表明该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程度越高。

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本文定义产业结构偏离度E,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3;yk表示第k个产业的生产总值;y表示三个产业的生产总值之和;lk表示第k个产业的就业数量;l表示三个产业的就业总量。当经济达到均衡状态时,各产业生产率处于相同水平,即yk/lk=y/l,进而有E=0,由此可见,E越接近0,该地区产业结构越合理;反之,则不合理。yk/y刻画了经济体的产出结构,lk/l刻画了就业结构,因而E对各产业的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耦合度相对均衡水平偏离情况进行了度量。

本文利用1992—2014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分别获得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线性拟合图。线性拟合图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而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则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整体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具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这与前文的理论分析相吻合。然而,事实上影响现实经济运行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为了深入分析各变量之间的潜在动态影响,本文将建立PVAR模型进行估计。

(二)PVAR模型的GMM估计

在估计含固定效应和时间效应的PVAR模型前,通过组内均值差分法剔除时间效应,将式(1)中所有变量替换为样本区间内各地区观测值的平均值:

利用式(1)减去式(6)去除时间效应,可以获得:

式(7)减去式(8)去除个体固定效应,可以获得:

(三)样本区间与数据来源

考虑到1992年中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1996年重庆直辖市正式设立,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相对完整性和准确性,本文省际面板数据包含30个省份(除重庆、香港、澳门和台湾),样本区间设定为1992—2014年。

计算城乡收入泰尔指数的基础指标数据: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农村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计算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基础指标数据: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计算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基础指标数据: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和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以上基础指标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统计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此外,针对1992—2014年各省份统计年鉴中个别遗漏数据进行缺失值处理。

四、结果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及协整检验

在建立PVAR模型对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采取LLC、IPS和Fisher-PPS三种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变量CXTL、W和E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限于篇幅,结果未在正文列出,留存备索。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变量进一步做协整检验。根据Engle-Granger两步法[9],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利用协整方程的回归残差构建的统计量面板v、面板ρ、面板PP和面板t是用于检验同质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组间ρ、组间PP和组间t是用于检验异质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面板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面板Pedroni协整检验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除面板v和组间ρ以外的其他统计量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综合考量,变量CXTL、W与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故可以对原序列建立PVAR模型[10]。

(二)基于面板ECM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

以上检验结果显示变量CXTL、W和E为非平稳且存在协整关系的序列,因而本文利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CXTL-W、W-CXTL、CXTL-E和E-CXTL自变量差分项系数分别为0.007、-0.126、-0.001和0.419,误差修正项系数分别为-0.081、-0.025、-0.149和0.933,其中仅有W-CXTL自变量差分项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CXTL-W、CXTL-E和E-CXTL误差修正项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短期内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具有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其他三组均无显著Granger因果关系。原因可能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传导机制较为复杂,且传导周期较长,使得二者相互作用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显现。

本文侧重于误差修正项系数回归结果的解释,以探究变量间的长期影响关系。长期内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单向Granger原因,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具体而言,以产业高级化为自变量的ECM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而以城乡收入差距为自变量的ECM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则不显著,分别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合理化为自变量的ECM模型中,误差修正项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综上,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在长期更显著,城乡收入差距在短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负向作用,但在长期影响不显著。

(三)PVAR模型的建立及GMM估计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确定PVAR模型的具体表达式:

yit=Γ1yi,t-1+Γ2yi,t-2+ηi+γt+εit

(10)

其中,i=1,2,…,30;t=1,2,…,23。兼顾自由度和BIC、HQIC准则结果,将最优滞后阶数设定为3阶,PVAR模型的GMM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PVAR模型的GMM估计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括号内为t值。

从表2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变量h-W对h-CXTL的滞后二期、三期系数估计值的绝对值明显大于滞后一期的数值。变量h-CXTL滞后一期、二期和三期的系数估计值均显著为正,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自我加剧特征。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变量h-E滞后二期对h-CXTL的系数显著为正,而变量h-E滞后三期对h-CXTL的系数则显著为负。

(四)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考察发生一单位标准差随机扰动后各内生变量当期值和未来值动态响应。图1为通过Monte Carlo模拟500次,置信区间为95%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受到冲击后各变量的响应。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长期影响关系更显著,因而本文将最大滞后期数设为30期。

图1 CXTL、W和E三阶滞后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由图1(b)可知,本期发生一单位标准差正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冲击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第2期发生小幅波动后开始逐渐下降,约至第18期到达最低点,并逐渐收敛,在第30期趋近0。这表明在长期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图1(c)可知,当经济系统面临一单位标准差正向产业结构合理化冲击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第4期升至最大值,而后趋缓收敛,在第30期趋近0。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且其作用时间较长。由图1(d)和图1(g)可知,当经济系统面临一单位标准差正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冲击时,产业结构高级化经过短暂下降后逐渐上升至最高点,而后缓慢向0收敛。产业结构合理化在冲击发生后迅速上升,约经过1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快速下降并收敛至0。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但不利于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发展。

进一步,本文分别给出第10、20和30个预测期的方差分解结果,用来描述冲击对PVAR系统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如表3所示。

表3 P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除受自身影响较大以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稳定在约3.2%,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则由第10期的9.4%上升至第30期的18.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贡献度非常小,未来30期内不超过0.5%,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贡献度相对较大,由第10期的12.1%上升至第30期的16.0%。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1992—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研究了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在长期更显著。产业结构变迁主要通过要素流动、就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间接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改变要素供给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引起产业结构变迁。第二,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就长期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得到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普及科学发展观念,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1)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领域生产技术创新。(2)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如吸引优秀人才投入到农业研发中,鼓励高学历者加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提升农业经营管理水平。(3)构建更加全面的农业互联网系统,便于农业领域信息的流通和及时追踪发展动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促进创新型农业建设。(4)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全产业链,加强农村金融、电子商务和交通等建设,促进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联动发展。

第二,合理布局非农产业,优化就业结构。(1)支持具有较强外溢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增加就业岗位。(2)将第二、三产业延伸至农村地区,优化农村内部就业结构。一方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发展农村服务业,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特色餐饮、休闲和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进一步优化农村内部就业结构。

第三,加强农民制度保障,提高城镇化质量。产业结构变迁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由于第二、三产业主要集聚于城市地区,城镇化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和发展空间。城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城镇化,加强农民转移就业中的各项制度保障,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差距,对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高级化合理化城乡居民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编制说明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及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