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想想几年前,近千元的面霜买起来眼睛眨都不眨,现在买个几十元的东西都思前想后。唉,真是日子越过越‘贫困了。逛街?不存在的,顶多就是带娃找个环境不错的地方溜溜。那些动辄上千的衣服,打个一折,我才会心动的!”理了理腰间的褶皱,闺蜜拿起手中的奶茶,继续说,“可别做了冤大头,网上有家店不错,来,我发给你。”
我笑看着这个曾经出手闊绰的女子,只不过几年光景,自从有了孩子,消费观真是有了质的改变。
闺蜜的话言犹在耳,几天后,一位还没结婚、尚是独身的95后友人和我说起她的“佛系”生活:吃什么都是吃,那就吃便宜又好的,“挂耳咖啡跟星巴克比也差不了多少”;住什么都是住,找个租金便宜些的,“自己收拾收拾也挺温馨”;穿什么都是穿,要买就买性价比高的,“品牌和价格相比不值一提”。
听完她的话,突然发现这种“有也行,没有也行”的态度倒成了主流价值观。再想想如今被大家炒得火热的“消费降级”,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5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只有8.5%,已经降到了15年来的最低水平。有人说,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正在严重萎缩,“消费降级”的时代来了。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网易严选、名创优品、有品商城……在这些商家迅速崛起的背后,是大众消费观转变的事实。经过了这些年补偿性的消费欲望的释放以后,大家的消费更加务实了,也更加有态度了。盲目追求名牌与高价的消费观开始式微,实用至上的理性消费观成为当下的主流。
共享单车的出现与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有关——环保、健康和低消费都能兼顾上,何乐而不为?周鸿祎标志性的红衫、“雷布斯”雷军向乔布斯致敬的深色T恤、小扎衣柜里清一色的灰色汗衫……这些商界大佬单调的衣衫倒是给了一众年轻人以消费指导——品牌不重要,舒适和个性才是真正的品位。
小米空调还未上市就受追捧,自然和1999元的超低定价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品牌透露出的气质——聪明、漂亮、像风一样。这款外形极具“冷淡”风的空调与当下流行的“极简”风格不谋而合,“够用就好”的理念在商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这样总结消费行为:“我们的消费活动与真实的需求无关,而是不断地运行、巩固消费主义的符号社会学系统,这个系统性的符号编码引导、生产着我们的消费欲望,它使我们不断去消费自我预期的那个形象。”如今年轻人自我预期的形象已经变了,相较于消费符号,他们更愿意追随内心,从而体现自身,消费观念自然也就变了。
“包”治百病、心情不好就“买买买”……曾经足以让人们产生消费冲动的话语渐渐被理性的思考所代替。商家们发现,想要让这群年轻人一掷千金,不再那么容易了;他们更信赖的,是其他消费者的推荐和口碑。
如果说,过往的消费是长期压抑之后的短暂狂欢,那么如今的消费则是经历过压抑、狂欢后,人们理性思考的产物。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了解消费的本质,明白“够用就好”的道理,但同时对自己的心头好依旧舍得付出;另一方面,消费的欲望也在住房、教育、养老的挤压下慢慢缩减。
与其说这是“消费降级”,不如说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取悦自己。与其去在意那些外在的物质,不如遵从内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观念自然是好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