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园春 顾凌文
吴琼瓊是应届毕业生,“我只是在现在的单位落个脚,准备明年去读研究生。”吴琼琼介绍,她很多同学都没急着找工作,“有人认为工作总会找得到,先玩够了再说。也有的人是因为要准备考研和出国。”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辅导员王嘉说,有的学生选择先去支教一年再回来读研究生,有的学生对工作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
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应届毕业生安琪认为,“慢就业”的大学生一般面临的生活压力不大,父母的观念比较开明。调查显示,没提前规划好未来(62.4%)被受访者认为是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最常见原因,受访者指出大学生“慢就业”的其他主观原因还有:不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42.7%),想“错峰”就业(36.7%),自己水平不够,得先弥补短板(34.3%),计划创业,先了解市场环境(28.0%),“喘口气”,适应角色转变(27.8%),沉淀自己,选择继续深造或参加社会活动(25.7%),打算进入自媒体、网店等新业态(11.3%)等。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表示,“慢就业”是90后新生代高校毕业生逐渐展现出来的一个新的就业特点。他认为,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生活方式和职业道路都比较迷惘。而当下社会的宽容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
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夏青云表示,大学生“慢就业”正逐渐被接受和实践,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就业理念。“职场上出现了许多新兴职业,如微商、主播等,成为95后大学生毕业生的职业新选择。”
调查中,41.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慢就业”是因为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安琪希望学校开设真正有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希望这些课程能多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行业发展状况,比如让学生参观或体验各种职业,找到真正的兴趣点。”
王嘉认为,如果职业规划课程和学分挂钩,学生会更重视。“希望社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学生自身也要明确目标,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73.9%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形成明确职业规划,57.8%的受访者期待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渠道,53.7%的受访者建议学院安排专业相关的就业讲座,33. 4%的受访者希望相关部门针对“慢就业”开展就业指导。
王霆建议,一旦选择“慢就业”的发展方式,毕业生一定要给自己制定好一个详细、充足的规划,对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助力。
夏青云指出,“慢就业”也反映出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他建议强化学生对职业生涯的了解。“此外政府相关就业服务部门应出台政策,注重发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做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在推进创新创业方面,制定支持创业全过程的政策措施,以提升创业成功率。”
夏青云认为,大学生应强大自己的内心,“与其拖延进入职场的时间,还不如拿出勇气步入职场,主动迎接挑战,千万不要因为‘慢就业而蹉跎了自己的大好时光。应尽早树立起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才会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