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玲玲
一.什么是教师话语
教师话语指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讲解知识和组织教学。优质的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具体形式包括提问、讲解、组织教学、评价反馈。
二.教师话语的作用
1.教师话语的讲解知识作用: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之间最主要的内容是学会具知识点,例如讲解生词、语法、课文内容等。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运用教师话语。优质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恰当的使用话语可以让汉语学习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有效的接受知识。
2.教师话语的提问引导作用: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围绕知识点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随着汉语学者对汉语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内容难度的提升,教师的提问关注点发生动态的改变。
3.教师话语的交际反馈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学习者会对二语学习有畏难感,与教师和学习环境都存在陌生感,教师话语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距离感,为减少交际障碍而做出的互动调整。還可以在交际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使教师可以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教学内容。
三.本文理论基础
1.话语分析理论:话语分析理论通过对实际语言的观察,探索语言的组织和使用特征。主要研究语言的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使用者的认知特征,并且从这两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
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教学可能获得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习语言积极性的目的语输入,来推动学生的语言学习进程。
3.输入假说:输入假说指出教师应当为语言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最初由克拉申提出,他认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途径。这也就是著名的"i+1”理论,i代表二语习得者目前的语言水平,"1"代表略高于自身水平的语言输入。对外汉语教师若要提升学习者二语习得效率就要考虑教师话语输入符合该理论。
四.优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的特点
1.话语量及语速的适中性,这与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教师教学特点有关。初学者汉语知识有限,过多的教师话语给学生造成理解阻碍,增加学习负担。中级或高级学生汉语知识与听力理解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能够理解更多的教师话语,教师话语量就可以适当增加。语速同样也要根据学生的汉语知识水平而定,有经验的汉语教师有意识地提供可理解输入,合理的控制教师话语语量和语速。
2.语码转换功能的灵活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学习者熟悉的媒介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策略。这种语码转换指从使用一种语言到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策略。语码转换策略使用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交流沟通,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灵活假如学生熟悉的语言帮助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坚持”这个词语的时候,可以用“give up”来帮助理解。但是这种方法也要根据情况选择有经验的汉语教师会减少自己的媒介语输出,尽可能地用学生己学的没语解释语言点。
3.注意话语形式的适度性,在汉语中有很多话语形式,优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会大量使用替代、变形等手段反复地表达学习者难理解的词意或句意。例如在句子方面, 初级阶段学习者,教师使用大量短句,单句为主,陈述句使用较多,复杂句较少。优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话语形式并不是平均分布,而是要依据学生的特点,适度使用。教师可多用代名词和疑问词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点的意义的用法,达到教师话语形式的适度性。
4.监控话语策略的时效性,监控话语策略是指教师应具有自己监测教师话语的能力。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有意识地监控自身话语,动态的把握好课堂节奏。根据学生的即时课堂反馈按照"i+1"的可理解性输入原则监控自身话语输出。优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监控话语策略的要具有时效性。课堂中总会出现无法预测的情况,教师的监控话语策略,主要是根据课堂情况去随时监控自己的话语,必须具有时效性。
5.维持话语功能的均衡性,一堂优质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学与交际是两项同样重要的教学指标,是地位不分上下又相辅相成的两个功能。所以在各阶段都应该体现这种功能的均衡性,主要在汉语综合课中。因此在汉语综合课时,教师应注意话语功能的均衡性。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阶段的汉语综合课教师,都可以通过改进教学形式来维持教学和交际功能的平衡。例如,教师可以增加即时即景话题来引发沟通与讨论,在一定的语境下实现课堂交际,活跃课堂气氛。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