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大学生自身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就业意识,提升自我能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提升大学生求职应聘能力;高校还应规范和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就业途径,或选择深造再就业;开阔自身就业视野,把握就业求职机会,保持良好心态,最终成功就业。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 大学生就业 影响因素 对策
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地方性高校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问题,是高校得以生存的生命线。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进、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大学生就业状况愈加严酷,年年都是“就业困难年”,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2017年高达795万,2018年预计达820万,再加上往年未找到工作的滞留大学生以及择业再就业人员,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将更加严峻,竞争更加激烈。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高中与大学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大学生经历过高考,进入大学后,没有高中时代“月考”、“周考”制度的束缚,在大学期间往往是抱着“平时应付,考前突击”的心态,在这种“放任自流“的制度下,有些学生甚至出现逃课、通宵打游戏、考前通宵啃书本等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1]。另外,在我国教育背景下,很多学生在高考填志愿时,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使得他们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大学四年浑浑噩噩渡过。
2.就业意识薄弱
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教育基本是“喂养”的方式,他们每天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对课本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大学则是“散养”的模式,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低年级大学生在入学初刚进入这个大环境时,对“职业生涯”没有概念,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事及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这些学生进入高年级面临就业时便一脸茫然,导致大学生出现“毕业即失业”这一现象。
3.就业观念不正确
应届毕业生对自身在就业中的定位不正确,导致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刚工作便失业。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弱,但却不愿意从事那些他们认为无挑战、无技术的基层岗位。另一方面,在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就业岗位出现饱和状态,用人单位给予的整体工资待遇较低,而大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他们期待着高工资高报酬,导致期望过高,造成“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综合素质[2]。首先,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肤浅,仅限于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甚至理论知识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深入研究,不会学以致用。其次,现阶段大学生在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和决策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少,导致很大部分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甚至与社会脱节。另外,现阶段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稍有不满,就会有辞职的想法,盲目追求高薪高岗,其总体综合素质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往届生。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1.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很多企业出于成本投入和自身发展角度考虑,不会大量招聘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位储备,也不愿招聘无任何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因此,大学生应当提早进行规划,不断进行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首先,大学生在平时应当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專业能力。其次,大学生平常应多增加锻炼机会,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可以加入学生会或班委,提升自己协调能力;多参加职业能力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提升自己实践经验。
2.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应完善组织机构和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专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有相关资质的学历,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责任感和协调管理能力。另外,高校就业指导课应贯穿整个大学期间,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主题课程,组织低年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多去企业实习,增加实践[3]。
高校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发展,积极调整和定位课程内容;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提升大学生求职应聘能力;同时,加强教育,端正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
3.注重实验室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实验室教学是本科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加强对实验室教学课程的系统研究,规范教学大纲的编制及培养目标等内容,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实验教学培养方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4.强化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能力
目前毕业实习是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最重要方式,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也是本科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定期开展学生实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意识,提前适应职场。
另外,高校应规范和强化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高校建立适当的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毕业生实习工作的跟踪管理,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初步认识社会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5.深造再就业,提升就业率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本科生学历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应根据学生意向分类培养,因材施教,按照就业、考研、出国等采取不同培养方式。
针对有考研意向的学生,学校应加强考研辅导,对数学和英语进行分层次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高校对考研学生进行宣传,传播正能量,在大三时可安排专门考研教室,为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邀请往年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经验和指导[4]。
针对有出国再深造意向的学生,高校应根据新形势下我国出国留学的概括,结合学生自身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圆出国梦[4]。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督促学生晨读,扩大词汇量,班级开设“英语角”,鼓励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口语能力。其次,学校引入大型英语培训机构,对于有出国意向同学进行小班化教学,帮助同学们提高英语成绩,而且培训机构对出国考试等各方面经验丰富,课堂上也有针对性,有利于同学们获得出国所需的雅思或托福考试证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外教,进行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帮助同学们训练口语。最后,高校应增加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内外会议、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对于参加海外交流的学生,高校应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对于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高校还可以设置一定奖励机制,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让学生对海外之行充满信心。
6.其他就业方式
大学毕业生除了选择外资、合资企业、民企等公司就业外,国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工作选择的重点。针对这部分毕业生,高校可以适当引入有经验的培训机构,鼓励学生参加讲座,提高录取率。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与了多种优惠政策,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观念由被动就业转变为主动创业[5]。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校应从多方面着手,课堂上给学生灌输创业理念,通过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市场,让学生学以致用,树立市场意识,激励学生从专业入手,开展特色创业。其次,豐富校园活动,开启学生创业就业心视窗。高校定期举办校园创业大赛,设定创新创业基金,在导师指导下制作计划书、可行性报告等一系列创业项目,并鼓励学生将优秀作品推向市场,从而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最后,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创业成功人士、校友创业代表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创业经历讲座,同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习,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并积累宝贵财富。
三.结论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遭受失败是难免的。大学生应提早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意识。在校期间,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让自己具备扎实的知识能力,还要培养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我,既要分析自身优点和缺点,也要对客观就业环境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就业策略。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开阔自身就业视野,把握就业求职机会。求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畏挫折,勇于就业挑战,最终取得就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魏泽.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学生自我提升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98-101
[2]邵凌云.基于企业用人标准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1):54-56
[3]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2): 94-96
[4]王舒雅.独立学院考研、出国、就业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现[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114-115
[5]韩思文.大学如何铸就创新创业新素质人才[J].中国培训,2017,(6)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7JSJG229);2015年度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PZY2015B121)。
(作者介绍:杜环利,淮阴工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