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历来研究李白的学者,或对李白功夫置之不论;或一带而过,不作深究。而常人之于李白功夫这一观念,往往是印象式获取,未免武断,或推至有唐一代剑术第二的位置;或以为其捆风,予以谤嗤。尚未有较为系统地剖解。本系列论文对有关李白功夫的材料进行全面梳理,旨在探求李白是功夫高手的可能性元素。这虽非李白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可填补李白研究的一项空白;又或可完成大众对李白功夫印象式观念的纠偏。本篇是李白功夫系列论文的第一篇,通过对李白“两”位师父的探讨,以及其与两位师父事实上的关系,来分析其是功夫高手的可能性元素。
关键词:李白 功夫 师父 赵蕤 裴旻
师父一,赵蕤
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逸事》: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徵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1]
赵蕤其人,生平史料,所存甚少。此“任侠有气”一条,不知是否包含其会功夫的成分。毕竟,“任侠有气”,不一定是功夫人的专利。但倘若,赵蕤有功夫,太白“从学岁余”(按,诸学者考太白游成都时间为开元八年或九年。则太白從赵蕤学,当在二十岁左右),除习纵横之术外,可能会有功夫上的切磋研讨之类。赵蕤会不会功夫?功夫如何?赵蕤的功夫有没有影响到太白?或是二人有没有切磋互进?又或是此时的太白,在功夫上已经更高一筹,反过来影响赵蕤?(赵蕤生卒年不详。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一书,据太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一诗,推测“从结尾‘赠尔一语看,说他与李白同龄或稍小较妥。”[2]然有的学者又根据赵蕤所作《长短经》及其为《关朗易传》作注,进行推理,认为赵蕤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去世,年当八十左右。这样说来,比太白大得多。除此之外,亦有其他说法。)因文献稀有,且未有明确记载赵蕤武的一面,故而只能如此述说。但疑问是疑问,是存疑,不是排除其可能性。
“师父二”,裴旻
剑舞地位
“尝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太和初,文宗皇帝命翰林学士为三绝赞,公之诗歌,与裴旻将军剑舞,洎张旭长史草书,为三绝。”[3](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4]
舞剑神乎其技
“(裴旻)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5]
射虎/彪
“北平多虎,旻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有一父老至曰:‘此皆彪也,似虎而非。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旻曰:‘真虎安在乎?老父曰:‘自此而北三十里,往往有之。旻跃马而往,次丛薄中,果有真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旻马辟易,弓矢皆坠,殆不得免。自此惭愧,不复射虎。”[6]
裴旻射虎一事,亦载于《新唐书》:
“旻尝与幽州都督孙佺北伐,为奚所围,旻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断,奚大惊引去。……旻善射,一日得虎三十一,休山下。有老父曰:‘此彪也。稍北,有真虎,使将军遇之,且败。旻不信,怒马趋之。有虎出丛薄中,小而猛,据地大吼,旻马辟易,弓矢皆堕,自是不复射。”[7]
射杀巨型蜘蛛
“相传裴旻山行,有山蜘蛛垂丝如匹布,将及旻,旻引弓射杀之,大如车轮,因断其丝数尺收之。部下有金创者,剪方寸贴之,血立止也。”[8]
诗、赋中的裴旻:
王维《赠裴旻将军》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9]
颜真卿《赠裴将军》
“……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10]
乔潭《裴将军剑舞赋 并序》
“元和秋七月,羽林裴公献戎捷于京师,上御花萼楼,大置酒,酒酣,诏将军舞剑,为天下壮观,遂赋之。其词曰:
将军以幽燕劲卒,耀武穷发。俘海夷,虏山羯。……帝谓将军,拔剑起舞,以张皇师旅,以烜赫戎虏……观乎此剑之跃也,乍雄飞,俄虎吼,摇辘轳,射斗牛。空中悍慄,不下将久。歘风落而雨来,累惬心而应手。尔其陵厉清浮,绚练夐绝。青天兮可倚,白云兮可决。睹二龙之追飞,见七星之明灭。杂朱干之逸势,应金奏之繁节。至乃天轮宛转,贯索回环;光冲融乎其外,气浑合乎其间。若涌云涛,如飞雪山。万夫为之雨汗,八佾为之惭颜。及乎度曲将终,发机尤捷;或连翩而七纵,或瞬息而三接。风生兮蒨斾襜襜,雷走兮彤庭煜煜。阴明变见,灵怪离猎;将鬼神之无所遁逃,岂蛮夷之不足震慑?……或歌曰:洸洸武臣,耀雄剑兮清边尘,威戎夷兮率土来宾……”[11]
据上述文献材料,其一,裴旻剑舞地位,于当时最高,无可非议。其二,裴旻在射虎这件事上,出了糗,损了形象,不过,“一日毙‘彪三十有一”,也足够证明其箭术实在了得。另外,射虎不成,不等于功夫不佳,再退一步,即便射虎也好、射彪也好,都仅作为传说存在,然而传说往往有合理的元素投射。其三,射杀巨型蜘蛛,倘若所载可信,则其反应相当灵敏,胆量过人,且箭术精湛。又,即便射杀蜘蛛也仅作为传说存在,道理同上。其四,诗、赋材料,描述其剑舞,神乎其神,太过神化人物。但多人为其军功、为其剑术所折服,我们实在不能说这仅仅是谬赞。其五,据上述引文标粗部分来看,裴旻功夫的确了得,且是明确立过赫赫战功的。也就是说,其剑舞,并不是纯粹的花把势,仅供看客观赏的,其实战功夫,不可不谓非常了得。
文人,好夸张其词。然而,往往有些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谀辞。就裴旻而言,必是斯人先有令人咋舌的功夫,方才有文人的夸耀之辞。
言归正传。上述文献中“如白愿出将军门下”,可能读者读到此,便不假思索地眼前一亮,太白的师父是裴旻,那么,经过裴旻的调教,名师出高徒,太白绝对是个功夫高手。而问题的关键点恰恰在于——裴旻收了太白作徒弟了么?遗憾的是,因为没有其他文献支撑,所以,答案是不确定。那么可能读者又会说,太白诗中有“学剑”字样,如“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君一作翁)》),“学剑翻自哂”(《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遗憾的是,太白跟谁学剑?并不清楚。不能就此定其师父为裴旻,并无确凿的证据。(再者,“学剑”二字,可能只是一种修辞。)仅仅有太白的投书(裴敬为裴旻之侄孙,裴敬所记太白之投书,可信亦可疑,并未见除此之外的类似记录),表示其愿出裴将军门下,而并没有文献证明裴旻收了太白做徒弟。不得不叹息,足以证明太白功夫了得的重大因素,仅仅只是一个可能性的因素。顺便说一句,现存文献材料非但不能证明太白的师父是裴旻,竟连太白少时学剑(“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太白学剑可能更早)的师父也不知道。
综上所述,太白是功夫高手是有其可能性的,但仅有这一层面,必定是单薄的。这一论题,尚有更多的切入口,譬如太白的任侠游侠行为、“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门人武谔是不是其入室弟子、太白的剑等。这将会在以后的论文中逐一剖解。
参考文献
[1][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00页。
[2][日本]松浦友久著;刘维治、尚永亮等译:《李白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6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1983年,第7946页。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4页。
[5]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独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31页。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3页。
[7][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64页。
[8][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7页。
[9][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7页。
[10][清]彭定求等辑:《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583页。
[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嘉庆本,1983年,第4610—4611页。
(作者介绍:黄文正,武汉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