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丰富的民族文化教学资源。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将之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既是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达成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广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高职语文教学 布洛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结合时代特征,深入挖掘、使之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所谓“非遗”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根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它艺术。[1]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将本民族的“非遗”资源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到本民族文化的精髓,还在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创新性的继承和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非遗”资源巧妙地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将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者急需探讨的问题。笔者试以广西国家级“非遗”中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为例探讨相关问题。
一.创世史诗《布洛陀》梗概
创世史诗即神话史诗,主要是叙述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的生成、迁徙以及与自然作斗争和成长壮大的过程,具有浪漫性和幻想性,一般与该民族的宗教信仰相依存,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代相传。[2] 《布洛陀》即为创世史诗,它是学者根据流传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壮族地区与布洛陀有关的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民间故事等集体口传资料和民间抄本编撰而成的一部壮民族创世史诗。传说中的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的一个首领,他智慧过人,精通百事,解万难。他开天辟地、造万物、造人类、解冤仇、规范伦理以及安排秩序。布洛陀被壮族先民认同为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3]
二.将创世史诗《布洛陀》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
1.《布洛陀》丰厚的文化内涵能充分发挥高职语文“人文性”的教育功能
虽然语文课程是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的一门课程,但是,一直以来,高职语文教师受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所选取的教材内容多为追求现实功利性的应用类知识,完全忽视了对我国民间文化、文学等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没有充分发挥语文“人文性”的教育功能,当然也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布洛陀》作为壮族的一部宏伟的创世史诗,它涵盖了文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文化知识,是壮族的一部百科全书。在广西壮族地区的高校语文教学中融入壮族史诗的相关内容,既有利于扩充语文教学资源,弥补当前高职语文“人文性”不足的弊端,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进而实现高职语文“人文性”的教育功能。
2.《布洛陀》臻于完美的艺术成就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布洛陀》在壮族民众世代流传中不断地加工和补充,在内容上不断地丰富,艺术上也臻于完美。首先,它的结构宏伟,且包罗万象,史诗长达数万行;其次,作为神话史诗,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再次,史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比拟、重叠等等;最后,史诗语言朴实,生动流畅。[4]因此,将极具韵味且想象丰富的《布洛陀》史诗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诗性思维,又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躍课堂气氛。
三.将创世史诗《布洛陀》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路径探析
将《布洛陀》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及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遵循以“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拓宽文学视野,培养文化自信”为目的的原则。教师在实施融入本土文学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学生的文学基础,做到因材施教,避免盲目改革;二是要遵循高职语文教学大纲的标准进行教学改革,根据教材内容、学时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筛选本土文学内容;三是教师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的原则,结合时代特征,辩证的鉴赏本土文学,教学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融入阅读教学,让阅读更有品味,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高职语文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任务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大量的美文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祖国语言的驾驭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培养自觉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以教材为中介,多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地阅读,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依照这一任务,笔者从三个方面将史诗《布洛陀》巧妙地融入了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1.以史诗《布洛陀》导入课文,让学生对文学有亲切感,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学的阅读兴趣。我院开设的《高职语文》教材中有几篇民间文学,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就是其一。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查找壮族民间文学的相关资料,了解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的相关内容;课上,教师可随机抽几个学生叙述有关《布洛陀》的内容,以之导入史诗的特点、类型,然后再导入课本英雄史诗《格萨尔》的相关知识。通过查找壮乡的史诗,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来自家乡的史诗,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还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兴趣。
2.将《布洛陀》与《格萨尔》进行对比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因布洛陀是广泛流传在壮族民间的一个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相关文字资料也主要来源于布麽、巫师以古壮字形式保存下来的手抄本,流传的版本较多,故学生在叙述布洛陀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出现。比如,有些布洛陀创世故事是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由黑、黄、白三色气体凝固而成的石蛋,内有三个蛋黄,经过千百年的孵化而有了雷王、龙王和布洛陀,后来,拱屎虫的帮助下,石蛋爆裂,然后就诞生了布洛陀和姆渌甲。而在麽经中则是另外一种叙述:远古时期,天地不分,日夜不明,有一天,天上掉下了一块大石头,而布洛陀和姆渌甲就把它们造成了蜾蜂和大蜣螂……从此,人类有了繁衍之地。[5]针对学生叙述的多个版本,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探讨,如,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是否也有不同的版本传说,试分析民间文学出现不同版本传说的成因,《布洛陀》与《格萨尔》这两部来自不同民族的史诗有何异同,等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布洛陀》作为课后扩充内容进行阅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弘扬家乡文化的意识。一是教师可以收集整理广西的民间文学作品特别是“非遗”作品,编写《广西民间文学读本》作为校本教材提供给学生课后阅读,学生可以利用课上教师辅导他们欣赏《格萨尔》的阅读方法来自觉鉴赏家乡的民间文学;二是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或向自己家乡的长辈咨询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或利用回家乡的机会到“非遗”传承人家里采风,比如,让他们了解布洛陀在壮语中的含义,作为口传史诗,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什么,它的地理分布状态及历史发展脉络等知识,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PPT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通过作业的形式扩充阅读,学生能较深入的挖掘本土史诗,理解史诗,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弘扬家乡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融入写作教学,为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作文是考察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指标,它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考验,因此,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职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据了解,目前广西各高职院校语文课多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其目的也是想通过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文的相关理论知识、写作技巧,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应用写作能力,以适应将来就业及工作的需要。语文教师都知道,要写好作文,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外,还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素材,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融会贯通。而多数学生怕写作的原因正是学生缺少生活经验,不管常用体裁的写作还是应用文体写作,学生造文或照搬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引导学生平时积累素材是上好写作课的关键。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笔者也将《布洛陀》融入了写作课中。
1.以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为契机,将布洛陀文化融入新闻写作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中学期间生活极其的单一,过着学校和家庭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的视野狭窄,90%的时间都在学校接受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当然,这种教育的积极之处是能让多数学生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安静地学习,其弊端是减少了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社会的机会,导致学生作文立意不新、选材相似、内容空洞等弊病。在高职阶段,学生体验社会的时间相对较多,教师可以当地的节庆日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实地体验,然后写成指定作文。从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壮族三月三”已成为广西的法定节日,广西区内全体公民可放假两天,广西各地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百色市“壮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动为“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以敢壮山布洛陀文化旅游节规模最大,活动包括祭祀壮族祖公布洛陀以及与此文化相关的舞蹈、工艺品等。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应用文写作》课程中新闻写作任务,布置学生在此期间积极参与当地的活动,然后完成一篇新闻稿,并鼓励他们积极向当地政府网站、报刊及校园网投稿。这种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节开展的体验式语文教学,既能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又能让他们在写作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2.以寒暑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布洛陀文化融入調查报告写作课中,开展探究式教学。为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及《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利用寒暑假时间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配合学校开展好此项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实践的效果,笔者根据《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调查报告”内容,布置学生在寒暑假期间针对布洛陀文化内容深入广西百色田阳民间开展田野调查活动,并对调查取得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写作,并在回校时开展社会实践成果汇报交流会,开展实践报告写作评比活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调查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挖掘素材、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了解社会以及锻炼毅力的能力。语文教师也可以此开展语文探究式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融入高职校园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为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近几年,各省市、各高职院校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技能比赛,各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的氛围越来越浓,师生参赛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如大学生辩论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演讲比赛以及大学生知识问答赛等等。这些赛事的举办为高职院校学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1.举办布洛陀文化相关的辩论赛。主要是以学院举办大学生辩论赛为契机,将布洛陀文化融入辩论赛主题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布洛陀文化的认知度。辩论赛在表现形式上是正反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竞赛活动,其实质是比赛双方围绕辩题展开的文化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反映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的竞赛。针对布洛陀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我们可以设主题为:“将布洛陀文化作为商业性质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这个问题,正方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我国地域广阔,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越来越淡薄,许多民俗或民间文化遗产将淹没在现代化发展的狂潮中,其中不乏像布洛陀这样的‘非遗资源也将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而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着浓厚商业性质的纯娱乐性的文化……因此,我方认为,将布洛陀文化作为商业性质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利大于弊的。”反方则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国务院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把保护‘非遗资源与开发旅游,发展当地经济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在进行商业性的旅游开发时为了充实钱袋子,或将非物质文化随意篡改,使之失去了原生态的根基,严重违反了上述‘保护第一的方针……因此,我方认为,就当前旅游开发的形式来说,将布洛陀文化作为商业性质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弊大于利的。”为备赛,学生会查阅大量的与布洛陀文化相关的资料,因此加深了对布洛陀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办与广西“非遗”相关的知识竞答赛。通过上述几个环节的学习后,学生对民间文学及非物质文化知识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利用教学中“单元实践活动”时间,以民间文学及“非遗”知识竞猜为活动主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知识竞答。比赛可分为:必答题、抢答题及合作竞猜题等几个环节,以分数高者为胜,为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给他们颁发小奖品、加平时考核分等奖励。通过该活动的举办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加大对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力度,进而达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环境下,要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把布洛陀文化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高职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挖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以期通过语文教学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Z].巴黎,2003:1-2
[2]汪玢玲.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191-192
[3]陆晓芹.布洛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
[4]周作秋.论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50
[5]陆晓芹.布洛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8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XGZJG2017B082);“立德树人维度下的高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大课堂联动机制研究”(GXGZJG2017B163).
(作者介绍:刘亲荣,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高职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