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8-13 16:11王丽芬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应用

内容摘要:在当前倡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逐步转向职业化教育的背景下,以闽文化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三个层次,探讨引入地域文化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 闽文化 应用

2014年3月的一次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及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了这样一条消息: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作为2002年才正式升格合并为本科院校的闽江学院来说,这样的消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意义重大的,这意味着,强调职业化教育将是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对我们一线教职员工来说,这个信息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人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方向是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这个专业一方面属于传统的专业,与许多显得现代、时尚、实用的专业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似乎没那么大,从就业上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优势,从某种角度看,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甚至面临着某种程度的边缘化;但是另一方面,习总书记上台以来,对于传统文化表现出了相当重视的态度,中小学教科书中对于古代文学作品比例的增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当前职业化教育目标的提出对我们古代文学教学意味着什么呢?它将对我们的学科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是否应针对于此发生相应的改变呢?我想这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闽江学院作为一所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闽”字应该是我们可以大做文章的一个关键要素。

福建的地理位置是比较特殊的,它位于台湾海峡的西岸,在两岸阻隔的岁月里,它是对敌前线,当两岸恢复交流的时候,它又成了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所谓的“台语”,其实就是闽南语。在语言文化的交流上,福建与其他省份相比,在与台胞的交流过程中具备着天然的优势。闽台文化同根同源,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近年来,在闽文化与闽台文化交流等问题的研究上,学者们取得了很多成绩,相关的论著也发表了许多。但对于闽文化与古代文学教学两者间关系的研究,笔者感觉学者们的关注度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其实对于古代文学教学而言,地域文化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地域文化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关系,之前也有些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浅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路:让地方文化进入古代文学》[1]、《论引入地方文化资源改革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意义——以泰州地区为例》[2]、《论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以常州地区为例》[3]等等。笔者试图沿着前人开拓的路,也对闽文化与古代文学教学的关系进行一番探索研究。

首先,就古代文學的教学目标来说,了解并掌握我国优秀灿烂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了解闽地杰出的历史文化也应该被列入我们的教学目标。能够被选入古代文学教材的文学作品无疑属于我国古代文化中积淀下来的精华,但其观照范围是整个中华民族、整片华夏土地,其中必然有所取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在我国古代,中原大地、齐鲁大地以及江浙一带,都曾经孕育出众多杰出的文人,他们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相对其他地区而言,闽地的杰出文人并不算多。即使作为本乡本土的我们,让我们说出福建历史上几个知名的文人,除了近现代史上为人所熟知的诸如林纾、严复、林徽因等等,再要说出更多,大家恐怕也要思索一番,通过查阅资料才能有所收获。在这方面,陈庆元师的《福建文学发展史》[4]可谓是筚路蓝缕之作,引领着后来的许多学者走上了关注闽籍作家或曾经入闽作家的研究之路。然而,虽然研究论著越来越多,但这种关注度的更多还是局限于学术研究领域,在古代文学教学领域,对闽籍作家或者曾经入闽的作家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并没有被单独纳入教学计划,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对闽文化的关注仍局限于开展相关选修课,对于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学要求不那么严格,所以对于相关课程内容的了解也属于走马观花性质的,而对于其他没有选修课程的学生来说,闽文化里曾经有过的灿烂对他们来说就是比较陌生的存在了。在我们对于那些没有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一部分知识仍旧是缺乏了解。我觉得这对我们古代文学的教学而言,应该算是一种缺憾,经典文化是我们应该学习了解的,而乡土文化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尤其在当前两岸不断加深交流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连在闽地古代文学史上曾经取得一定成就、有过一定影响的文人都缺乏了解,所谓的闽台同源的“源”就是缺乏根基的。笔者认为,在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完全应该把对闽籍作家或与闽地相关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把握列入教学目标中,不管我们的学生是否来自于闽地还是祖国其他地方,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大学,没有能够承担起研究并传播本地优秀古代文化知识的任务,这是说不过去的。让我们的闽籍学子在了解了家乡的古代文化后增加对乡土的热爱,让我们其他省份的学子增加对闽地的了解与认识,这有什么不好呢?更何况,面对未来两岸逐渐走向统一的大趋势,运用同源同宗的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来感召海峡对岸的台胞,也不失为一种更加和平更加友爱的手段。

其次,就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而言,在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增加对闽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可以适当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同时也能使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视野得到拓展和深入。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课程包含两部分内容: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文学作品选。其中涵盖了我们古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与作品以及历代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在进入教学活动之前,有些知名的古代作家和作品对学生们来说就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在学习这些经典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以外,在课外的自主学习中,学生也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得许多相关参考资料,因为无论从研究角度还是深度来说,前代研究者们研究成果的数量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了,对于一些作品的解读,能查阅到的资料也是相当丰富的,这自然就使有些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倾向直接引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对于成就相对没有那么卓著的其他作家和作品,学生们学习研究的热情就没那么高了。在完成平时课堂布置的论文作业时,同学们往往也只把目光局限于那些较为知名的作家和作品上,对于那些成就相对不那么卓著的作家和作品,他们很少去关注。四年学习即将结束前,所有的学生都面临着毕业论文的选题问题。从历年来选择古代文学方向学生的选题情况看,学生们往往把研究方向定在大作家或者是比较知名的作品上,这就使他们或者面临资料过多难以全面把握或者是研究成果太丰富难以出新意等困境。我觉得,如果我们能把目光转向闽籍或是曾经入闽的作家,对学生而言,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把家乡历史上知名的文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做一些实地考察的工作,比如参观故居、去当地的文史馆查阅资料、到县志里搜寻当地的有关史料记载,对他们来说,选择这样的研究对象,对他们来说具备了地域便利条件,同时还能借此锻炼提高他们的田野调查能力。同时,通过对本土或者曾经驻足于本土的作家与他们创作作品的研究,也能够提升他们对家乡的亲近感与自豪感。在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如果足够用心,他们所能收获到的不会少于他们对经典知名作家作品研究后所得。举个例子,“江郎才尽”这句话可谓人尽皆知,然而说起主角“江郎”与福建的交集,恐怕许多人都不了解。笔者曾经试着在课堂上问过学生,知道江郎是谁么?有部分同学能回答出来,说是江淹,但再问起江淹与福建的关系,基本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实际上,江淹一生中创作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于他人生最低潮时期,而这正是身处闽地的那个阶段。很遗憾,许多学生甚至来自江淹被贬谪所居的浦城的学生对这些也不了解。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憾。作为教师,如果能把类似的来自本乡本土的古代知名文人的信息都归纳整理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和研究时有所拓展和深入,相信于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最后,就古代文学的教学成果以及最终的就业来说,古代文学教学对闽文化学习和研究的引入也有利于我们培养更为国家社会适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见解与经历,然后让所学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应用。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或是其他相关技能,然而,相比那些985、211院校毕业的学生,我们这种地方新办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在就业竞争时,与前者相比实力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在用人单位的眼中,肯定是也被排在靠后的位置。尤其是作为中文系这种相对传统的专业,再具体到我们古代文学学科来说,可以说这是一门大多数高校中文系創设伊始就会设置的一门学科,也是中文系所有专业中占时最长、最需要积淀的一门课程,可以说,老牌高校在这方面的优势是我们这样新办本科院校如何努力都难以企及的。如果我们能转变思路,结合当前对文化经济思路的倡导,从地域文化这个角度入手,刻意培养学生在与闽文化相关知识方面的储备,在与地方文化经济相结合的这条路上进行探索,或许也是一条可行之路。当前,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中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正是我们闽地的著名侨乡泉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正是泉州,很早就形成的开放的文化交流环境也为这片土地孕育了不少大人物,比如出生并成长于泉州被称为“晚明思想启蒙运动旗帜”的李贽,而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我们许多学生也并不是特别关注他。再如,2015年福州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封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也是福州获得的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号,此前三坊七巷还获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这些荣誉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个街区早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从这里先后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士。然而,在我们的古文教学中,这些人物的成就并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如果能在我们教师的刻意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寻隐藏在三坊七巷中的那些人物曾经的文学方面的成就,即使相关的学者们已经做了许多工作,然而学生们的加入应该也能为三坊七巷历史人物的研究注入些新生血液,让我们的坊巷文化知识得到传承。身处榕城,当我们作为主人能如数家珍般地向外来游客或是友人介绍福州的三坊七巷景区那段厚重的历史,相信不仅是对我们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还是对于三坊七巷文化的推广都是很好的加分行为。其他诸如鼓山上的那些摩崖石刻,从那里我们也可以发掘出许多我们之前并不了解的人物足迹。甚至,我们还可以考虑,我们主动去探寻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那些曾经在史海中曾经翻腾起浪花的人物事迹,还可以去寻觅一些与知名人士相关或是颇具特色的古宅民居,用我们的笔去开发出新的人文景点。……对学生而言,把从课堂中学习到的相关文学理论知识与身边的能接触到的文化旅游热点结合起来,或是利用我们的所学去尝试开掘一些不那么知名的人文景观,我想,这于我们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而言,也是相当契合的。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的文化环境,在这门传统古老的文学科目中,我们完全有必要也应该尽力去把地域文化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学中,使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课程焕发出更加闪耀的光芒。

注 释

[1]张丽娜.浅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路:让地方文化进入古代文学[J].科技信息,2009(25)159-160

[2]沈辉.论引入地方文化资源改革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意义——以泰州地区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03)91-94

[3]王文荣.论地域文化因素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以常州地区为例[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45-47

[4]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12190S)

(作者介绍:王丽芬,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