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娟
内容摘要:真实性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它蕴含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然而,在学生的平时习作中,存在不少真实性缺乏的问题。针对问题,笔者认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尊重生活规律,在写作中实事求是,合理表达,还原生活真实;要抓住能鲜明体现人物形象的细节,聚焦特写,精雕“慢”琢,强化细节真实;要区分主体事件和次要事件,详略结合,虚实相生,突显情感真实。
关键词:真实性 生活真实 细节真实 情感真实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能否打动他人,很大程度上就看叙述的事件,刻画的人物,描绘的场景是否具备真实性。所以,有人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然而,在平时的写作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记叙文的真实性的理解是有所偏颇的,不少同学认为就是必须写自己的真实经历,写真人真事。
因为认知上的狭隘,自然可以想见学生选材的局限性。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将就记叙文写作的真实性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
一.内涵界定
记叙文的真实性应强调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方面。
记叙文的写作要符合基本的生活真实,所以我们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记叙、描写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但生活的真实绝不等同于真实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为一种文学创作,记叙文的写作绝不是按部就班地把真实的生活照搬进作品中,也不能仅停留在追求生活真实的层面上,我们更应该注重其艺术层面的真实,不管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还是虚构的人物、事件,只有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和创造,才可能创造出形象更鲜明,主题更深刻,魅力更独特的作品。
二.问题剖析
学生习作中真实性缺乏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不合常理。因为我们的写作都是限时的,所以一方面由于时间紧迫,一方面由于学生平时不留心生活,本身逻辑思维的缺乏等原因,导致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事件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合生活逻辑、违背生活常理的现象。
2.细节不当。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要打动他人,往往是细节之处见真情。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能否通过相关事件细致传神地塑造好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是成败之关键。而要突显所写之人,正是活生生的“这一个”,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记叙文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学生的细节意识可以说是已经有所加强,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为细节而细节,甚至有时候根本不明白文章当中的细节描写是为什么服务的,从而导致细节缺乏、细节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3.抒情空洞。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凡是有感情的地方就有美”。记叙文要打动他人,必须带着自己满腔的情感去写,让自己真正地置身其中,写己志抒己情。然而,在学生的习作中,也不乏空喊口号、情感空泛之作,读来让人觉得很是“寡情”或“矫情”。
三.策略浅谈
1.尊重事实,合理表达,还原生活真实。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记叙文的写作首先应该符合最基本的生活真实。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生活,尊重生活规律,在写作中要实事求是,让事件的发展符合本身的逻辑,所刻画的人物要在肖像、言行、心理、等方面与之相配,要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合乎常理。同时,要注意巧妙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当直接描写主人公以及和主人公对话显得不合常理的时候,可以借助自己的心理描写,想象或者议论抒情等多种方式,让文章更具生活真实。
2.聚焦特写,精雕“慢”琢,强化细节真实。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记叙文的立意很多时候是通过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突显的。要想人物形象鲜明典型,我们必须像拍摄画面一样,让镜头对准人物进行聚焦特写,对其精雕慢琢,做到细节传神。这里提供一个对动作进行慢镜头刻画的案例:
他拿了放大镜,微眯了眼,细细打量着这个穿越时光而来的古物。待了然于心后,他把放大镜置于一旁,手指灵活地从上面拆下一个零件,举在半空,反复端详,反复检查,又转身在繁杂的零件盒里挑拣,他将挑出的零件放在摊开的手心里细细比对,待核对无误后,拿起桌边的布,轻轻擦拭着,他的动作是那么轻柔缓慢,仿佛稍加用力,零件就会灰飞烟灭一般……(倪佳楠《一道宫门,两重世界》)
3.詳略结合,虚实相生,突显情感真实。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记叙文更该以情真意切取胜。针对在记叙文写作中存在的“寡情”、“矫情”等现象,笔者认为可以虚实结合,把抽象的情感投射进具体的细节中,以让情感的抒发有让人形象可感的载体。当然,作为文末的抒情升华,细节的列举必须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和主体事件详略结合,相辅相成,更好地强化形象,突显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争做写作的有心人,掌握方法,认真体悟,勤于练笔,不断打磨,让自己在不懈的求“真”务“实”中铸就一支生花妙笔!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