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槐园梦忆》看梁实秋的真实样子

2018-08-13 16:11高煜洁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梁实秋

高煜洁

内容摘要:梁实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散文家,在他的一生中,为我国文坛留下了几千万字的著作,其思想也影响了一大批人。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从梁实秋的人性理论、对“生”与“死”的高层感悟、对自身情感的理解、文笔简约,精练传神、对“精神家园”的营造五方面,论述了《槐园梦忆》中梁实秋的真实样子。

关键词:《槐园梦忆》 梁实秋 人性理论

梁实秋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将莎士比亚的大部分剧本翻译到中国,并著有《远东英汉大辞典》,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在散文书写方面,梁实秋表现的十分温柔和超然,将“闲适小品”的情况充分融入其中,将散文和文人结合在一起。这些特点的存在,梁实秋逐渐在创作过程中养成了“平淡”的审美意识,在后续创作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赋予,为后续散文市场提供了很大的借鉴力量。

一.梁实秋的人性理论

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碧德是梁实秋的师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之后,梁实秋认为“文学产生于人性,也会止于人性”。正如《梁实秋与新人文主义》中的论述一般:“在他的文艺思想之中,人性属于一个关键性概念,更是文学价值的主要凸显点。”正是由于人性理论的层层积淀,梁实秋对我国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了批判,主张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应该对一些功力和名誉进行反对,在文学中行使永生不变的人性。也正是由于人性理论的触发,梁实秋在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过程中找到了灵感,对“温柔敦厚”的形象美中和到艺术作品之中。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梁实秋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纵观东西,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和细腻的情感,最终将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综合在一起,为散文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例如,在散文《槐园梦忆》之中,主要从梁实秋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将事物对心底的悸动进行描述,并将所有事物当做是有生命的物体进行还原,打破了传统散文创作的束缚。通过这种“大而化之”的人生感悟,为当时时代中的审美缺失带来了强有力的补充,引导人们热爱生活,重拾希望[1]。

二.对“生”与“死”的高层感悟

在《槐园梦忆》之中,主要是梁实秋对亡妻的悼念。梁实秋的妻子名叫程季淑,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类型,在年轻时也曾激起梁实秋的诗心,这也为后续悲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梁实秋在《槐园梦忆》中对自己与妻子的经历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围绕着“牵手”展开了细节描写。在内容表达上,虽然没有吐露出过于悲伤的神色,在由于情感表达的十分针织,赋予了该作品别样的魅力。站在文章题目角度进行分析,《槐园梦忆》中的“梦”和“忆”正是作者对“生”与“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深层次感悟。“死是稀松平常的,我很清楚,在呱呱坠地之时,死案已立,只是利用短暂的缓行时期来感受人间”。该篇文章正是由于这种无法逾越的感情基调,对贯穿于五十年回忆的情感一一梳理,做到了“而我心有驻,不能免于实执。”梁实秋的妻子来自大家族,但由于时代的影响,导致她家道中落,自己的同胞姐弟无一幸免。也正是由于这种幼年经历,再加上世俗礼教的感染,赋予其更多的传统文化气息。另外,在五四时期,我国社会被“民主、自由”等新观念所充斥,让很多人个性受到了影响。梁实秋在《槐园梦忆》中,对他与爱人之间的点点滴滴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同时也渗透出他对对“生”与“死”的高层感悟。

三.对自身情感的理解

《槐园梦忆》虽然以回忆为主,但却显露出作者当时对情感的理解。站在文章主体架构角度来说,整个文章用大量的文字记录了梁实秋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当做情节推动的线索,做到自然流走,不拘于形式。例如,在描写完槐园之后,作者用“圣人难忘,最下不及情”等句子,从表面上来看,在后续作者将会对自身情感进行书写,而梁实秋却利用“残蒙庄之鼓歌”等句子进行开拓,完成了写作换面的有效逆转。在后续的第三句描写上,作者又将国外的《读者文摘》引入到作品之中,并利用“丧偶之痛的科学数据统计”来衬托自己的心情,这种结构层次的搭配,也为后续三首悼亡诗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作者的笔墨驰骋在心间时,梁实秋为了将灵活性和圆满性体现出来,对笔调进行了层层翻转,对生活中的没一件小事进行记述和分析,在彰显出妻子特点的同时,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逐渐表露出来,为文章赋予了很多诗意色彩。前苏联散文家吧务斯托斯基曾经说过:“无论任何领域的知识都可能充满着诗意。”而作为一名著名的文章创作者,所表述的感情更值得人们去深究和探索[2]。

四.文笔简约,精练传神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创作,梁实秋积攒下了很多写作手法,再加上扎实的创作手法,为文章增添了很多生动的神色。例如,在《槐园梦忆》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季淑的祖父在六十岁时便开始瘫痪,半身不遂。但每当在报纸上看到一些贪污王法的大事件时,都会拍桌叫喊,豪气不减当年。雅好美食,深信“七十非肉不饱之义”,但到了望塑又必定茹素为全家祈福,到了难以哽咽之时,便开始挑出很多毛病。

这其中看似平淡无奇的几笔,却显示出情文并茂的特点,又将当时生活中的酸楚表达的淋漓尽致。在我国古典散文创作过程中,除了追求语言的凝练之外,还要赋予其充分的可感性和可读性。梁实秋在创作过程中十分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在长句和短句的搭配上,做到了句子之间的合理整合。其次,还会注重音调的平仄相间,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例如,在太高庙会的描写过程中,作者的描写句子和结构显得十分合理,在意境的塑造上往往也增添了很多成功之处。总的来说,梁实秋先生笔下的《槐园梦忆》主要以平淡的为主,对生活中平淡的小事进行论述,乍看之下觉得十分繁琐和平淡无奇。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平淡的琐事,让整个故事情节显得更加静谧,不会给人一种烦躁的感觉,做到了文笔简约、精练传神。

五.对“精神家园”的营造

通过对《槐园梦忆》的分析和思考,人们可以看出梁实秋在散文创作过程中,对“精神家园”进行了充分营造。在散文中,梁实秋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记叙于其中,这其中还涉及一些史书散文和唐宋诗词等,将现代文化和古老的传统贯通在一起。另外,在精神世界塑造过程中,梁实秋做到了“出”并非远离尘世,“入”又绝非坠入众生,而是将二者进行了巧妙的升级,从而对人生百味进行洞察。另外,梁实秋“精神家园”塑造的特殊性,还来源于三年美国生活他的影响。当时,国外的很多先进文学潮流为梁实秋注入了新鲜血液,促使其更加注重人性内心世界的挖掘,对“新人文主义”的关注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正是由于此項原因,梁实秋做到了“西学中用”,这也成为他散文创作过程中的主要特色之一。在我国,很多文学作者倾向于用人心感受外物,最终得到一个结果。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来源于人心,这与梁实秋的创作受到存在很大差异。但整体来看,各种文学形象均不平庸,甚至为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增添了很多分数,无愧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3]。

综上所述,梁实秋是我国文学界中的一大典范,不仅是勤勤恳恳的教育家,更是伟大的翻译学家,在六十载的工作记录中,经手编辑的报刊已经多达几十种。但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却对这些成就很少提及。《槐园梦忆》是体现梁实秋本性的主要作品之一,其中表达的情感更是令人难以忘怀,做到了平凡中尽显真诚,值得后世所有人学习。

参考文献

[1]吴优,张军.浅析梁实秋中庸翻译观——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译本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10):100-102.

[2]宫静萍.论梁实秋的文学传统对其翻译策略的影响——以《织工马南传》中译本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7,19(03):24-28.

[3]李佳伟,回丽君.胡适对梁实秋莎译特色影响及历史成因[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2):72-77.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梁实秋
北平的零食小贩
半路夫妻情也深
用半生的时间完成使命
梁实秋的风趣
梁实秋守规矩
梁实秋的“钉子精神”
冰心与梁实秋:不打不相识
梁秋实的“钉子精神”
梁实秋的“钉子精神”
不怕得罪人的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