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开放性教学的尝试

2018-08-11 09:30赖晓群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胆科学探究

赖晓群

【摘 要】科学作为一门认识自然界、探索自然界课程。新课标告诉我们:科学课不是要抹杀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而是要挖掘这份创造力,并加以细心地呵护,鼓励他们关注周围的世界,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培养科学素养,让科学思想飞扬。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科学课堂

当前,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也都实施了这一理念。然而,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并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模式,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的课很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了激活科学课堂,笔者大胆地给科学课堂教学注入开放的“活水”。具体做法如下:

一、立足开放基点

课堂教学中总希望有的放矢,如何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让他们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其基点,我认为应考虑到以下几点因素。

1.立足知识基础

学生探究新知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具备,是探究新知是否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考虑是否能放手的重要依据。在教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以及他们对水这种物质的认识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完全有能力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水的性质与变化。像这个单元的课,教师就可以大胆放心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2.立足生活经验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是影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重要因素。三年级科学中有一篇《饲养小动物》,这篇教材如果教师唱“独角戏”,那么犹如纸上谈兵,不仅知识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方法技能上也无所培养。对于饲养蚕宝宝,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都初步接触过,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于是我就让学生当“蚕爸爸”“蚕妈妈”,每节课通过汇报饲养心得及观察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来评比称职的“蚕爸爸”“蚕妈妈”和优秀的“蚕爸爸”“蚕妈妈”。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责任心被充分调动起来,课余时间每个人都认真地观察和饲养自己的“宝宝”,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争着汇报。这样,整堂课就由“独唱”变成“合唱”,甚至是“对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气氛非常热烈。课堂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了科学记录的能力。

二、增强开放意识

1.放手观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放,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并能配以激励性语言,学生的思维就能处于亢奋状态,积极地投入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课《一棵大树》时,我创设了让学生小组竞赛寻找图片提供给我们有关大树的信息。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想方设法去观察、发现,竟然找到了二十几种信息,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高涨。于是,我就是抓住这学习的契机,让他们来到校园中一棵樟树下继续自行研究“生活中的大树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这一课堂焦点问题。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铺垫,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原来除了树叶的颜色、形状及枝杆的特征外,大树上还有果实及周边还生活着许多动植物等信息。本节课,通过大胆地放手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自己学会留心观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2.开放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

开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探索,思考。我们都知道,学生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由于方法的不唯一,学生会找到不同的方法,其求异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如教学《塔的设计》一课时,我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对塔的研究状况,学生五花八门的说了许多。其中有许多学生讲到了“下大上小”“下重上轻”等设计原理。为了不左右学生的思维,我要求学生只能用老师指定的三个矿泉水瓶子利用双休日搭出又高又稳的“塔”。周一科学课上我的学生给我呈上了满满一大桌子的“塔”,而且形式各异。值得骄傲的是,有的学生运用了雪橇原理;有的學生模仿火箭着落点的原理精确的设计了支架;有的学生运用力学分散原理进行加固……那一堂《塔的设计》一课的效果就是“放”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孩子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了创新的欲望和信心。

三、讲究开放艺术

1.精心选择问题,充实开放内容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放,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科学经历过程的内容适宜探究,而一般常识性的知识则不宜或者说不必花费过多时间去探究。如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各种各样的叶》中,有这么两个连续的问题:“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我们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树的叶?”这是两个明显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探究的科学问题,而且有一定的知识梯度和较强的可操作性,这种活动的设计是适合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而像三年级上册的《我们在生长》中的其中一个活动就不宜探究,课本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们的身体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是不是发现我们在不断长大?从那些现象感觉自己又长大了?”这个一看就明了的问题,属于常识性范畴,这就可以简短的带过,为后面的探究活动节约时间。

2.大胆猜想推断,丰富开放内涵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前奏。推断则是通向新发明的桥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推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课堂上都是要抓住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推断的每一个机会。例如,在教学《导体》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有没有办法让小灯泡发亮,蜂鸣器变响?”学生回答:“合上开关。”进一步追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小灯泡发亮:”让学生猜想,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好多,教师则一一给予板书,然后让学生推断,这些物体真的能让小灯泡发亮吗?为什么?再让他们说一说,试一试。这样,让学生通过对25种物体从“猜想——推断——实验——结论”来证明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尊重事实,用实验说话的科学素养。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则小故事:有人看见一只幼蝶在茧中挣扎了很久,觉得它太累了,出于好心,用剪刀小心地剪掉一些,结果这只幼蝶轻易地爬了出来,但过了不长时间,幼蝶竟死了。作为科学老师,我一直不停地思索着科学教学的有效途径,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示。

猜你喜欢
大胆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家的大胆蜗牛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胆玩创意
突出重点 大胆创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