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双燕
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我们追求真实、扎实、朴实的最高教学境界。对语文味的追寻不能停留在浅层,要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教出对语言的敏感,教出对文化的钟情,少搞点花架子,多出点语文味。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实施哪些课堂教学规范,做足语文味呢?
一、追求“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读得饱满一点
首先,读需要“涵咏”支撑,使它变得深刻。我们都知道,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学,对下面的这段话,可以读出多种情感: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联系上下文,反復读这段话,你想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来读?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学生1:我想怀着一种难过的心情来读,因为小姑娘在饱受了人间苦难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学生2:我想怀着一种哀痛的心情来读,因为一个没有人爱的可怜的孩子,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连做梦都做不到。
学生3:我既怀着一份欣慰,又怀着一份同情来读,欣慰是她终于见到了唯一疼她爱她的奶奶,替她高兴;同情是虽然天堂春暖花开,但她毕竟死了。
这样读既符合学生的个性解读,又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文本的多元价值,使读始终有一个回环,读厚文本,读出了个性。读,一直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它的地位一直没有被动摇过。然而,我们渐渐发现,读的时间在增多,但学生读得很浅,读,少了一种情绪的投入,智慧的牵引。而以上这一课例,无疑因“涵咏”而使读变得扎实有效。
其次,读需要“想象”拓展,使它变得丰盈。
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恩,还有鸟味。”父亲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师:谁愿做那位父亲?告诉我。
生1很响亮地读父亲的话。
师轻轻走过去,问:父亲是这样说话的吗?再读读这段话。
生2:课本说“父亲的话音很轻”,他应这样说。(生2很轻地读父亲的话)
师:真好,还有谁也愿意这样来告诉我们。
师指名3个学生读。
师走到学生身边轻轻地问:父亲这么小心,生怕惊动了小鸟,是因为……
生1:是因为小鸟还在睡觉,父亲怕吵醒了它们。
生2:是因为鸟宝宝还在做梦,父亲怕吵醒了它的好梦。
生3:是因为刚好有一只鸟宝宝在伸懒腰,父亲怕吓着它。
师:所以,父亲轻轻地说,我们轻轻地读,轻点,再轻点,再小心点。
学生想象情境,通过想象情境来理解读、丰富读,使读变得丰盈。
二、追求“语言流畅,思想舒展”的说味,说得提升一点
1.利用文本表达上含蓄蒙胧或留白,发挥想象,丰富说的内涵。
在课文学习时,我们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空白处有意蕴处,展开有质的说话。在《搭石》中,创设乡亲走搭石的情景,想象环境和人物动作神情,说说老人调整搭石的情景。为了说得有意境,教师提示:或许是细雨绵绵的日子,或许是秋风习习的日子……
老师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实践运用的“活”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面的例子正是对语文课堂要有言语实践,要有语言生成的诠释。
2.提供说的“云梯”,说得顺畅,说得形象生动。
在《风筝》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令人咀嚼:
师:我们精心的制作着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地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师读)我想做一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假如让你做一个风筝,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
生1:我想做一个老鹰样的风筝,因为我想像老鹰一样展翅翱翔。
师:风筝寄托着你的梦想。
生2:我想做一个心形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到贫困山区,送上我的爱心;飞到有战争的地方,带去爱和和平,让世界充满温馨。
师:我想,风筝一定可以完成你的愿望。
……
三、追求“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写得厚实一点
1.给批注的点写。
《窃读记》中: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对“贴”字做批注。
《桂花雨》中: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对“浸”作批注写。
每堂课给一次批注的机会,还送上一个提示或要求,让学生沿着感悟和情感的线索,有目的而写,每一段批注,就是一次小练笔,而且是绝不游离文本的写话。如此,日积月累,厚实学生写的能力。
2.给三维目标的生长点写。
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最佳结合点,生长点在文本中的位置,可能是言外之意蕴藏丰富处,感情抒发强烈浓郁处,空白省略展开想象处。
在《珍珠鸟》教学的末尾,有这样一个写的练习:
师:信赖是什么?有人说,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心灵相通,真情相融;有人说,信赖是一份宽容,包容了你我,让我们无所拘束,流露自我……那么,你认为呢?拿起你的笔,写上你对信赖一词的赞美或认识吧!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规范不是一页白纸上的黑字所能写尽的。为了课程的目标和教学任务,让课堂不再成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舞台,需要规范;为了不追求轰动效应,寻求语言之外的课堂“亮点”,需要规范。而课堂教学中读的规范,说的规范,写的规范,是我们避免“非语文、泛语文、窄语文”等现象的有效途径,而语文教学一旦避免了这些现象,学生就能书声朗朗,切己体察,就能潜心会文,咬文嚼字,又何愁“语文味”不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