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蕊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小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还要引导小学生学会领悟语文文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全面发展。语文这一作用,使得其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在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微时代”悄然降临。而“微时代”所具有的流动性、迷你性、瞬时性的传播特征使得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形式的信息实现实时、高效的传播。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传播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生活,代表着教育“微时代”的“微课”应运而生。微课由于其具有短小精炼、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特点备受教育界关注,而碎片化的学习更适合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点掌握。本文从微课以及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含义和特点出发,阐述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微课的发展及定义
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 o y A.McGrew教授首次提出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即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解一个特定主题或知识点的教学方式。McGrew 教授将六十秒课程分成三部分:引入、解释和案例,这种六十秒课程更多是作为面授课程以外的辅助课程。1995年,T.P. K e e在英国纳皮尔大学提出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OML)。伴随着应用不断深入,其含义和应用形式都产生了相应变化。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2011年,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将“微课”概念引入国内,并定义为: “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在2013年,张一春教授重新对微课进行阐述:“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取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行的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且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定义虽不尽相同,但有着共同特征:①简短的影、音频资料(5-10min);②突出强调一个或几个重要知识点或概念;③教学设计完整; ④网上学习平台以及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完善的配套设施;⑤能够实现资源共享。2013年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搭建了高校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的平台,使得微课在广大高校中得以推广。国内对微课的研究也随之成为焦点、热点。
二、微课制作过程
至今微课仍沿用美国学者David Penrose设计微讲座的五个步骤:(1)罗列教学中的核心信息;(2)写出一份介绍和总结;(3)录制视频;(4)设计课后任务;(5)上传视频与课程任务到管理系统。(一)精选微课主题,主题是讲解的核心。小学生生活经验、阅读范围、认知能力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向学生讲解重点及难点,就需要精心选择微课主题,使每位学生更易于理解学习。例如讲解比喻修辞手法时,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生活经验有限,理解比喻修辞尤其是隐喻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们就可以选择比喻修辞手法为微课的主题;(二)巧妙设计微课,设计是微课的精髓。制作比喻修辞手法微课时,教师可以课前收集、筛选出代表性的教学资源(如,图片、录像),采用图文对照、直观演示、画面描述、词语辨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制作微课。如选择燕子尾巴与剪刀、月亮与小船等照片,直观表现两者相似处,更直观的学习比喻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与生动化,加强课堂教学效果;(三)精心录制视频,视频是微课的表达形式。小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好奇心等特点,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强烈兴趣。因此在兴趣引导下能极大发挥小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将燕子尾巴与剪刀通过动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更直观的表现运用比喻修辞手的两者之间的内在相似性,使课堂更生动;(四)设计课后任务,是加强巩固的重要环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是著名的遗忘曲线。而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以课后作业形式,可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降低课后遗忘;(五)微课上传多媒体平台,是微课传播的必要途径。只有将微课上传到多媒体平台上,如微博、微信、视频网站等,使得小学生以任何形式可以观看到微课,从而进行学习。
三、微课的优势
(1)主题突出,目的明确
微课研究的主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均是学生,旨在讲述一个知识点或概念,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师在充分结合知识点的情况下精心制作微课,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每次能自主学习单个知识点,弥补记忆的不足,同时避免了多个知识点混淆的情况。能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时间短,内容少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斯韦勒(J·Sweller)认为:在学习者认知系统中所加入的认知任务超过所能消化的量时,就会产生一定的认知负荷,这种理论称之为认知负荷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一次只能记忆5-9条信息或信息块,通过大脑“编码”加工,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而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尚未健全,需要单个信息多次输入。微课教学知识点单一,形式多样,可重复性强,减轻认知负荷,利于小学生持续“编码”;同时,小学生可根据自己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学习,激发其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3)传播形式多样
微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微型的知识点、概念等更利于在各种平台上展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分享、学习这些微内容,构建个人知识网络。因此,任何形式的传播途径均可用于微课,如手机传播、微博视频、微信讨论、贴吧讨论等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过早接触网络游戏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微课的出现,使得小学生在家长老师指导下正确学习网络应用,极大地规避了某些学生只用网络玩游戏的行为。
四、微课的不足
目前微课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虽然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仍有其不足之处。①研究对象单一,由于微课首先在各大高校进行推广普及,虽然效果显著,但尚未向中小学进行普及,尤其是小学生。而小学生自身特点,急需微课这一辅助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②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阶段相对成熟,但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差,尤其是小学生语文。我国存在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关于微课教学是否适用于我国各层次各类型学校的研究很少;③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微课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处于理论实践阶段,仍未形成微课系统。目前微课只是根据实时需求或主题进行录制,而录制的质量控制系统尚不健全;④微课实时反馈系统尚不健全。目前微课只停留在微视频阶段,并不能实现师生间的实时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尚不能及时解决;⑤传播途径纷乱不堪。目前微课限于常见传播途径,未形成专属途径,如小学生语文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中学生数学APP等,使得资源未能集中,在资源的获得上产生困难;⑥宣传力度不够,微课最终应被广大学生熟知并加以运用,但目前只被部分教师所认可。而学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指引,奠定了教师在微课宣传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加大微课在教师间宣传力度,是目前的重点任务。
五、结语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及“如何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等问题一直是教育者们研究的热点,微课作为信息时代迅猛发展背景下的新兴产物,其与教育的结合正推动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微课设计原则,形成系统的微课课程。借助微课实现情景化与互动化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
虽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微课还存在着諸多问题。但任何一种教育革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微课是一种前瞻性与挑战性的教学方式。他的开发与建设需要教育部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更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配合。无论哪一方面脱节,都将不利于微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