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教学

2018-08-11 09:30黄加强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诗词诗人

黄加强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人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怎样让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对广大的语文教师来说,真是任重道远。语文界的同仁在这方面已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本人借鉴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也略陈一下自己的管见。

一、注重识记积累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道出了诗词的识记与积累的重要。的确,多读、多背古诗词不仅对学生阅读、写作都会带来极大的好处,而且熟能生巧,多接触,多吟诵,还能培养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感情。但我们都知道,让一个一辈子只和牛羊打交道的老农民欣赏芭蕾舞、交响曲,恐怕会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迷惘。或者让一个从未涉世的孩子诵读唐诗宋词,他(她)可以读得很动听,却未必就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真义,未免给人以和尚念经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前者缺乏专业知识,后者缺乏生活体验。如果欣赏者与艺術作品不能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那就很难谈得上有兴趣。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保持对诗词持久的兴趣,就必须引导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代诗词经典。

二、夯实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方面,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所必备的知识。古代诗歌的发展、形式、种类、流派、鉴赏方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古代诗歌常见的有以下几类:送别、思乡、怀古、慰己、怀国、伤世、明理等。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的种类有关,不同种类的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往往不同。如送别诗一般表达离愁别绪,或留恋、或劝勉、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感、有惆怅、有期望等。这一类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洲》、高适的《别董大》、柳永的《雨霖铃》等。又如慰己类的诗作大多以抒发个人的胸怀大志、珍惜年华及壮志难酬的情感为主。这一类有曹操的《龟虽寿》、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因此,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种类,就给他们在迅速把握诗歌的主旨方面有“章”可循。

三、掌握鉴赏方法

近几年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1)鉴赏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方法。

①把握“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或者形容词。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自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字等等,这些关键字词使诗歌形象生动,境界全出,成了全诗的“灵魂”,也是我们准确把握该诗的思想情感的突破口。

②分析形象。诗歌中的“形象”不外乎两周:人物形象(A诗人的自我形象,B诗中其他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孤烟落日)等。诗歌中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孕育着诗人的感情。其中有许多自然形象(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的,寄托着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往往用它们来表达相同或者相似的情感,有规律可循。如“柳”寓寄着离情别恨,“梅”、“菊”、“莲”经常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这思乡之情等等。学生如果了解了这个特点,熟知惯用意象的寓意,在鉴赏古诗时往往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③注意技巧。古代诗词的表达特巧丰富多彩。从修辞的角度看,常见的有比喻(大珠小珠落玉盘)、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东死骨)、比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对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这些修辞在增虽诗歌语言的生动性、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任用。从抒情方式看,有直抒胸臆(多情自古伤离别)、借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寓情于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或灰泪始干)等,了解诗歌的抒情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从表现手法看,主要看该诗想象是否丰富,联想是否恰当,特别要看有没有运用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极具想象之能事,利用想象创造出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诗人不满于现实和追求人生理想的思想感情。而屈原的《离骚》则用奇花异草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格和美好的精神世界。

④关注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主旨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我们能弄清楚诗人在某首诗所流露出来的对人、对事、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那就能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只要我们抓住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就能较快地理解这诗所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感慨。

四、激发创造阅读

古典诗歌阅读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通过读者的以心会文,披情入文,必须会使作品着上读者的情意感受,烙上读者的思想印痕,渗透读者的审美爱好。出现见仁见智的现象。可见对同一文本的见解可以各异。这启发我们一方面不于人定论,另一方面又要善于甄别不同理解的优劣高下。如对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主题,可谓众说纷纭。或认为表现诗人清高孤傲,或认为表现我行我素,或认为“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在政治革新挫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或认为“宛如跟前出现一幅美妙的山水画”等等。总之从不同的视角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观点有的只是将此诗当作超越时空的文本,作出美学诠释;有的只是从作者生平出发来作现实考察:而有的则远未道及本诗的特质。如果能从思想和艺术入手,全考虑。分析其“独钓”的动机,或许会有不同寻常的收获。从现实的层面看,柳宗元钓的动机便是“得鱼”。从理想的层面上看,其垂钓的目的是“得人”,以期钓来知音。再从情感层面上看,其垂钓的目的是“得趣”。考察诗人当时贬官外放,闲居解野,自放于山水的情境:怀才不遇,颇不得志的心境,以上三种说法后面两种更符合诗意。赏诗,又能给我们带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审美乐趣。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诗词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