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占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74-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强化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一、运用生活现象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把学习当做一种礼物,愉悦地接受,主动地参與,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快乐学习。而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就必须要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讲解教材,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者,而是要善于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亲身去操场上来测量:要将操场上的长方形空地用篱笆围起来,需要用多少篱笆?再将长方形空地种上草坪,需要种多少?这分别描述的空地的什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所学知道第一个问题是空地的周长,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却不知如何下手。此时,教师因势导入新知的学习,自然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进行新课的导入,更能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更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中数学的魅力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则是以形象生动为主。要想使他们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1.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学生身边、校园内外,开展数学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比较强的知识,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从教室内转移到教室外。比如在教学“认识方向”的时候,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认识方向。这样教学,把知识融入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知,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借助生活,理解数学。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学生没有真实的经历,体验不深,仅仅是从教师的讲述中了解了一些,因此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作适当的替换和改变,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他们身边的事情来呈现教学内容。
三、让所学的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价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也说过:“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其实就是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价值观目标。“生活中的数学”强调了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常话说得好:“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活动,如果这些数学活动能得到家长有效的辅导,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能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活动,还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在课前让学生在家中通过摆筷子和分糖果等活动理解平均分。这样一来,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上,学生们对平均数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碾米厂、榨油作坊和工厂去了解出米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而且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