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271-01
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知识点,发现疑难问题,还能使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要学好数学,必须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指导预习方法
预习一般是指上课前对新知识的自学准备,但初次接触预习的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和方法的指导。因此,教师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预习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却恰恰又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学生抽象思维差,要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通读内容,了解主要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预习不是浏览课本,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对于有些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概念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解概念。例如对“平行线”的理解,课本上只有一句话:“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平行线。这个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矩形》的预习中,我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例子,像铅笔的面盒、魔方、药盒、数学课本等的面,并让学生量一量这些物体的长、宽,角的大小,使他们有一个感性的体会,以便于进行进一步学习矩形的性质做好铺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数学课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中的重头戏。虽说计算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
(1)看懂例题。老师应该相信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二、预习,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
及时评价预习过程。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旨在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如《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课,经过课前的预习,一开课我就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习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我接着问:“你们都预习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学生纷纷回答,内切圆的圆心,半径又是怎样确定的等等。预习中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每次我都将学生自己没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简单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我将新知识逐一让学生到黑板上讲述,再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补充。我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快乐。
三、预习,让学生树立自信
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假如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那么他对内容的熟识程度要比没有预习的同学来得强,回答问题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当我提出让学生说说对三角形内角和认识时,预习过的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显得躍跃欲试,而没有预习过的学生则眼光躲闪,这分明是在对老师发出信号:老师,我不会,请不要来为难我。这样鲜明的对比,足以让我们信服:课前预习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