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强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所以家长要抓住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来教育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孩子的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扎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实施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切配合”。因此,在学生品德养成教育中,在发挥学校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先入为主的特点,他们对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那么,在家庭、学校教育中,家长、老师应如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呢?
一、联系生活,适时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大力提倡加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活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所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恰恰主要是道德品质方面。但一些家长往往错误地认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口头的说教。文明礼貌的行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美德出良才”,良好的文明素质不仅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而且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支柱。现代文明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于“怎样做人”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做人教育可以从礼貌教育入手,让孩子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人,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也是对孩子一生的负责。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见到家中有客人应主动跟大人打招呼。刚开始,孩子不懂这一点,回家后见到长辈都一声不吭。发现这种情况,家长应立即向他(她)指出:“小孩子应该尊敬长辈,放学回家后应主动向家里的长辈和客人打招呼呀。”而且要求他(她)立即改正。经过几次反复,孩子就能逐步形成这种意识了。在学校有的学生见了老师主动热情的打招呼,有的却默默甚至捂着脸从你身边走过。从这一行为看来,家庭,学校老师都要着重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挖掘生活常规中的教育因素,让孩子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因势利导,潜移默化
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作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一方面要爱护、关心、了解、体贴学生,知道他的困难在哪里;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提出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合理的、能够做到的,但又是严格的,一定要按照最好的标准来完成任务,要求是通过制度、纪律来体现的。
一是要引导学生练习遵守生活制度,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练习,才能养成遵守生活制度的技能和习惯。二是对学生要实行必要的监督,对其行为进行督促,鼓励、提醒与检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执行生活制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并形成自我督促、自我检查的能力。三是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如:要求保证教室清洁,上课时偶尔发现地上的纸屑或粉笔头,我总是不厌其烦弯腰拾起来。或在课间孩子们活动摔倒老师上前将他(她)扶起或随手捡起地下的垃圾、矿泉水瓶……老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三、循循善诱,明辨是非
帮助孩子学会关系他人。根据孩子们的表现,诱导孩子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品德。如:有天晚上,我和女儿在院子打羽毛球,不知从哪里蹦出来了一只小青蛙,女儿一下把它抓在手里。说心里话,我还真有点害怕她把它捏死,我还是心平气和的对女儿说:“文文,你喜欢别人把你关在小黑屋子里吗?”女儿抬起头看着我说:“不喜欢”,“如果是这样,那么对小青蛙也不应该这样。”这时女儿把小手松开,小青蛙从指缝里蹦出去,女儿对小青蛙说:“快回家找妈妈吧。”这不仅纠正了孩子的错误,而且提高孩子的认识,明辨是非。我所实施的教育,目的是让女儿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心地善良、富有感情的人。
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不是很健全,往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孩子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改正缺點。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缺点,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要立即指出来,并引导他们改正。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有人说过,“人的一生有很多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好的习惯让你受用一生,坏的习惯会毁了人的一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也是如此。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要苛求其一下子改正,更不能希望其一夜之间就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改正缺点、错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她)慢地、一步一步地改正缺点、错误。照此坚持下去,他们便能逐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了。
例如,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因睡懒觉而上学迟到的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他(她)逐步减少迟到的次数,以前经常迟到,挨老师批评了,孩子初步产生了要按时上学的意识;现在一周只迟到两三次了,有进步了,家长应及时予以表扬,使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强化按时上学的意识;到下一周,他(她)只迟到了一次,又有了进步,家长应再次及时予以表扬,使其按时上学即守时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照此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孩子就能自觉地按时上学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守时的习惯。
五、和谐协调,全面发展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孩子的道德品质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热爱读书、勤奋学习、诚信守时、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等。所以,我们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进行教育,爱心教育应该融会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教育孩子时时刻刻多为别人着想,要学会关心、体贴、照顾他人。要让孩子想到别人、体谅别人,父母自身首先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以礼待人、互相体谅的环境。只有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孩子,才能学会关系、体谅他人;只有家里人都说“请”、“谢谢”、“对不起”等文明语言,耳熏目染出的孩子,才会自觉的使用这些语言。也就是说,有教养的文明家长才有可能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语正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品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运用环境的熏陶作用来陶冶孩子。
教育时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又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家长随时随地做有心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一定要根据道德品质生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生活中,充分发挥老师和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注意教育的即时性、渐进性和多样性,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综上所述,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问,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首要的是品德的培养。这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愿天下所有关爱孩子的父母、老师都来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