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8-08-11 10:22唐银姣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兴趣激发鼓励语文教学

唐银姣

【摘要】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好的体现,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作为一名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兴趣被激发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激发 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83-01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教师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语文课的课前导入,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前,我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再讨论这幅图美不美,美在哪儿,这样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如教《开国大典》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录像,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神奇,心理上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急于学习的迫切状态,这便是授课的良好时机。

二、向学生展现教师良好的形象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的态度。如果教师深得学生的喜爱与尊重,学生自然会将这种积极、正面的情感转移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进而喜爱他所任教的学科。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势如水火,是对立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只是畏惧与恐惧,那么学生也會将这种消极的负面影响转移到语文学科上来,自然无法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就必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向学生展示教师美的一面,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第一,带给学生平等。学生虽小,但是却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们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与教师一样平等的学习体。以往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平等性,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次要从属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成为教学的附属品。而这直接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因此,我们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将学生视为与教师一样平等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平等意识更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学习热情。

第二,带给学生微笑。教学是知识与情感有效互动的过程,没有感情的学习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只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苦与累。而积极的情感沟通则可以有效缓解学习所带来的枯燥与无味,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严肃的面孔,要将微笑带给学生,将关爱带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激情与爱意,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紧张、不安与恐惧,消除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强化正面情感效应。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和谐、轻松与愉悦的积极情感,洋溢着学生的微笑,整个教学其乐融融,自然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意识。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教师包办了学生的学习,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被动机械地接受教育。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等。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没有自己学习过程的体验,不能引起学习的情感,缺乏学习的兴趣,这就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各种素质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建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思考,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享受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好比指导学生如何劳动,既要讲清劳动的目的、知识、方法,又要重视学生在得到知识与方法后的心理,从而使教法与学法得到有机组合。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学习就事半功倍,产生学习兴趣。

四、活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的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影响。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于一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思想教育、人生的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语文《桂林山水》时,首先把课文的细节展示给同学们,以此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促使他们保护自然环境。这样的教学就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活用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男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少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2008-10-18.

猜你喜欢
兴趣激发鼓励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
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