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世界杯万人空巷的心理

2018-08-11 10:25于晔
检察风云 2018年14期
关键词:攻击性归属感球迷

于晔

2018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已经开启过半,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纷纷热情地欢呼着,喜悦及庆祝着。平日因工作不太相聚的朋友,也纷纷约场及赶场。终日冷清的小酒馆因世界杯,搭配着小龙虾也火了一把。似乎“世界杯”就像中国节气中的“惊蛰”,一声雷鸣之后,大家都复苏了。

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世界杯”,这又会是什么样的解读呢?我想简单的阐述几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球员的高级“攻击力”与升华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中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力比多”和“防御机制”。攻击力和力比多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这两种本能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低级的原始的方式,另一种是高级的象征化的方式。在后天的发展中,人们会越来越象征化的表达攻击性和力比多。

在婴儿时会通过吸食母亲的乳头来释放攻击性,属于本能性攻击。再大一点,会因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生气,会通过摔东西、打人等方式来释放攻击性。长大后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学会象征化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会通过取得优秀的成绩来表达攻击性,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优秀且得到了第一名,那就相当于你打败了其他所有同学。这种象征化的攻击性是被社会普遍认同及接受的方式,甚至还会得到许多人鼓励及赞许。

象征化的攻击性集中体现为在竞争中取胜,不管是在学业、事业或是社会团体中有着一定的功成名就,各类比赛中出类拔萃,都在很好的升华这种攻击性。比如,足球比赛,象征着一群男孩在相互竞争着,也是种打架的象征化表达。在一定规则内,赛场上的球员发挥自己最大的“攻击性”争分夺秒的厮杀着,为赢得比赛,打败他们而拼搏着。将“攻击力”通过世界杯比赛的象征形式来转换进行表达,这种好的发泄攻击性的过程就是“升华”,可以将无意识攻击力转化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果只是把攻击性的冲动直接指向想攻击的某人或某物来进行发泄及破坏的话,这种行为方式我们称之为“原始性攻击”。但如果把这些“攻击性”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称之为“升华”,如搏击性运动、对抗性运动之类的活动是可以被接受的。

球迷的投射性认同与宣泄

在任何一场世界杯比赛中,全场最激动的莫过于赛场外的观众,有哭的,有笑的,也有闹的。更有甚者在比赛中球迷们精神的投入远大于场内的运动员们,他们的期望值也远超于现场的运动员们。

观众们会以内心投射的方式对球员们进行身份的认同,如同自己亲临战场中厮杀。将球场内的明星看成自己的替身,把运动场的成败看成自己的成败,想象自己就是当日的英雄,主宰着比赛的命运,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成就感。有趣的是无论最终结果是哪一方赢了,球迷在赛后都会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在比赛上,情绪也会随之群情激昂,球场上的球员代替着自己充分释放着内在的攻击性,观众们也随着情绪的波动宣泄了内在压抑许久的攻击力,给自己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和愉悦感。

譬如日前有媒体报道了一位墨西哥球迷的悲情故事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一位头戴球帽,身背四个球迷身份证的41岁男子,他们一家四口都是忠实球迷。全家本已购买了球票并定好行程,要伴随墨西哥国家队一起出征。但不幸的是,在赴俄罗斯前,他的妻子与一双儿女因驾车外出时遭遇车祸,三人均罹难。虽然心中无比伤痛,但他还是坚强地决定来看世界杯,并完成已故亲人未了遗愿。他为妻子和儿女申请了三张球迷身份证,并时刻穿着印有妻子和一双儿女名字的T恤衫,一路跟随墨西哥国足。他的经历可能是世界杯历史上最悲情的故事之一。但他表露着:“足球给我和家人,给全世界都带来快乐。我们热爱足球至死不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投射及宣泄的心理过程。

当然在对任何一场竞技中有投入就会有期望,今年世界杯夺冠热门德国队、阿根廷队、巴西队均在小组赛首战失利,令众多球迷哀声载道,除了失望还有苦闷。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次甚至多次不可避免的短暂性“失意”及沉闷,只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是可接受的。但切勿过度沉迷于这种“失意”的状态中。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让自己快速恢复原有的状态也是有必要的。通常,我们会使用一些较为简单的小技巧,这些技巧主要提取于心理咨询中的SFBT技术。首先,请肯定自己的信念,接受自己的价值观。热爱足球,喜爱体育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不能因为热爱体育而责怪自己。其次,调整自己的认知观。去深入了解在足球场上的输与赢比例,了解到输赢是普遍存在着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有赢或输。然后,去无能化,把自己对于足球明星的投射与现实中的自己区别化。让自己意识到,在球场上踢球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并不是自己原因而导致球场失败。最后,未來导向,自己想象下,在四年后下一届世界杯上演时,你会以什么样的状态及姿态,来迎接。在当下的此时此地,你需要做些什么来让自己可以达到你想象中的状态。

伪球迷的归属感与从众心理

从一个人出生的第一天,他就会标注你的第一个属性,性别,标志着你的一大类,你归属于男性或女性,随后便是你姓什么,你属于谁家的。一直到我们学习,工作就业等,我们也会被不断地分类归类,这些都是我们的归属。

在世界杯中也会有很多分类的归属感,比如你是支持德国还是巴西?你支持比利时还是阿根廷?在不同的群体中获得不同的满足感。

当然还有不乏众多的伪球迷,他们平日里不看足球,也不聊足球。唯独在世界杯的这些日子,他们的热情度却出奇的高涨,甚至超过了真球迷,让众多球迷甘拜下风。这是为什么呢?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从众心理。

那为什么会有归属感和从众心理的情况呢?他们背后的需求又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是安全感。

人们之所以会在某个地方,某人身上,或是群体中找到归属感,是因为当我们获得身份认同归属感后,我们会在一定群体中获得一部分的情感满足,并渴望在这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同时,归属感也是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精神支柱。

安全感,归属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你能够在那个群体和环境中有一种放心和轻松感。你不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自己与别人有差异性,而需要把自己伪装起来。

归属感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在我们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归属感是人类的第三需求。

从众心理,伪球迷们不乏就是其中一种。他们基于本能的被认同及安全感,在有意识下或无意识的情况下,跟从周边人群,以达到相应的归属感。但他们与球迷会有个本质性的区别在于,伪球迷们用了一种“压抑”的防御机制,为了迎合他人把自己伪装成他人一样。在心理成熟度上来说,这是一种较为低水平的防御机制,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表现较为突出。就如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较多的身份认同行为,模仿成人吸烟等情况。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青少年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想法随大流而已。“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这种违心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

以上只是个人从“世界杯”中看出的几个较为普遍的情况。所以,无论我们从“攻击性”“投射性认同”“归属感”“从众心理”哪个视角去看世界杯,主要我们内心是愉悦的、放松的,那就是健康的。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攻击性归属感球迷
价值感与归属感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中国球迷
球迷俱乐部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
超级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