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茂林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承担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就业、升学以及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功能。为丰富该课程的内涵,使该国家规划教材校本化,作者建设精品网络课程,将单一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开发适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享网络课程资源,拓展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满足网络时代混合学习的需要,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2-0029-0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全部专业学生都要學习的一门课程,因此它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学习本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信息素养以及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由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出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给该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传统零散的媒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呼唤立体化、多形态、多层次学习资源的出现,以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传统的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①课程意识不强,很多教师多年来讲授这门课程,感觉内容简单,几乎不用备课就能讲课,教学观念没有及时得到更新;②教材是为适应全国各地学生学习编写的,很多内容从零基础讲起,而大部分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和应用,到中职学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何开设无从下手;③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快,现有教材中的部分内容陈旧,软件版本过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④现有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零散,共享网络资源少,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⑤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呼唤全新的课程评价系统,不仅仅强调学生的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因此,建设网络课程,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适时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评价体系,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求。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网络课程建设思路
精品网络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满足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需求,推动课程内涵建设,促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改革:①课程设计应紧紧把握课程目标和任务定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就业需要,为继续学习提供基础;同时充分考虑学生、教师等不同主体的教学需求,课程内容设计体现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与行业企业、高职院校深度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建设。②课程内容的呈现应体现对现有教材内容的优化设计,“教学做”或“理实一体化”程度高,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网络课程资源表现形式多样,把课程配套的电子教材、教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演示课件、学习指导、参考资料、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微课程等资源整合起来。③课程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的基础,平台栏目设置应科学,导航清晰,界面布局合理、美观,充分体现课程特色;网络运行流畅,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清晰,链接设置明显,便于检索。④课程使用效果应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与人机交互的特点,能进行在线学习和学业评价,师生之间能在线开展交流等。⑤课程创新特色明显,教学设计新颖全面,如教学做一体或理实一体、课程论坛、服务社区等;能够体现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网络课程原创性资源比例较高。课程界面见图1。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网络课程建设路径与方法
1.强大的教师团队为精品网络课程建设提供了保障
精品网络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组建高效的课程团队是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首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教师加强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信息化技术的学习,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参与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的基础能力;其次组织教师加强精品课程教学研究,为精品课程的建设出谋划策;第三,教师团队分工合理,积极投身到课程的建设中,确保课程建设按时完成;第四,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后,教师是使用的第一人,不断加强宣传,推广使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精品网络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学实效。该课程参与教师10人,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4人,老中青结合,年龄梯度、职称结构合理。
2.全面的调研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基础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前,课程建设团队分别到相关行业企业走访毕业生和部分在校学生进行访谈。行业企业调研除常规的访谈、问卷外,通过文件检索查找行业发展规划和政府报告,还可以通过各大招聘网站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进行访谈等方式交流,从自身体会在校所学知识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通过问卷和座谈等方式与在校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建议(见表1)。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综合分析,确定该课程的能力目标(见表2)。
3.先进的设计理念是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的前提
精品网络课程建设,需要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设计理念源于学习与领悟,权威专家、优秀的同行,关键是要善于学习,用心领悟先进的设计理念并成熟于实践与反思,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才能将先进的理念吸收、内化,并将先进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结合本课程在中职课程中的定位,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双模块、双贴近、双主线模式进行课程设计(见表3)。
基础模块以任务书为载体,配备素材、效果图,引领学生完成任务,以课件、微课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深入探究;职业模块以指导方案为载体,配有电子书、微课、案例、文本形式学习资料等,引领学生按行动导向过程完成项目。
该课程的设计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借鉴高校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企业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素养的职业模块内容进行开发设计,从“知识本位”到“能力素养”,由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应用,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课程设计从“如何教”到“如何学”,以任务书和项目指导方案为载体,辅以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基于资源的自主合作学习;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既注重项目和任务完成的结果,更注重在完成项目和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受和职业体验。
4.优化的课程内容是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
优化课程内容首先搭建好课程架构,再确定课程具体内容与呈现方式。教学内容整合、拓展的具体方案为:基础模块立足学生已有基礎,对教材做减法,删除零基础下的基础知识和详细操作步骤,整合出重要和必备的操作技能,为深入学习铺垫台阶。应用拓展立足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对教材做加法,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大作业,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职业模块立足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对教材中的实训项目进行了拓展,为每个实训项目设计指导方案,扩充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图2所示。以第6单元为例,设计见表4。
基础模块以学习情境和任务引领教学内容的安排,形成“学习情境—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深入探究—展示评价”的逻辑组织体系;职业模块的内容组织以职业情境为主线设置实训项目,形成“职业情境—实训项目—小组合作—综合评价”的逻辑组织体系。
5.立体化的课程资源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资源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的课程资源既满足了教师的教,同时又方便了学生的学,除了常见的教学案等纸质资源外,还制作了微视频,建立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库、学习网站、交流平台,满足了线上线下学习的需要(见表5)。
除了常规的课程资源外,开发了大量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如学习任务书、项目指导书、微课视频等,这些原创资源融合在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应用中。
6.创新的教学方法是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重点突出使用任务引领探究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合作能力生成教学法。任务引领探究式教学法就是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融合探究性的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将项目式作业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合作能力生成教学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自主探究阶段,组内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合作;在合作探究阶段,组内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在展示评价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作品。
精品网络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创新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分析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优秀作品;学生从网络平台下载素材、浏览PPT课件、微课等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网络平台提交作业、开展主题论坛、交流学习心得等;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移动学习等。见图3。
7.科学的课程评价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
课程评价既应重视学习结果,更应重视学习过程,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鉴定,更应该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评价:①评价内容多维化。从操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多维度进行评价。②评价方法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基础模块采用对任务书完成结果和过程的评价方法、应用拓展部分采用对作品设计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职业模块根据各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③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日常性评价及过程性评价的全过程均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本课程对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以及拓展应用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案贯穿学习全过程,在每个任务、应用拓展、项目后均附有评价表,学习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及时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综合评价后录入评价方案表中,学期末自动计算出成绩。同时评价方案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任务书的评价标准中重点评价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展示表达能力等,在应用拓展的评价标准中重点评价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在项目评价中重点评价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为使该精品网络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及时总结反思显得尤为重要,使用“事后回顾(AAR)”这一有效方法,及时了解哪些进行得很好,哪些还需要改进及如何维持优点、改进缺点。“事后回顾”应贯穿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的始终,不但在网络课程结束后进行,更应在网络课程建设的几个关键节点中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及时改进本阶段的不足,又可将本阶段的经验和教训传递到下一个阶段,藉以改善后续的绩效。
参考文献:
[1]教职成[2009]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
[2]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
[3]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
[4]蒋双双.面向职业学校教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83-85.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