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沙抗战文物与抗战文化的兴起、发展及其影响

2018-08-11 11:05刘莹
文物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抗日长沙抗战

刘莹

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道:“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历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战文化是这一伟业中的重要一环,为唤醒民众、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长沙,作为抗战初期文化中心转移的一个重要站口、重要阵地,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城。

一、长沙抗战文化的兴起

深受湖湘文化浸染的湖南人民,有着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斗争传统。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人长沙,引起了长沙人民的极大愤慨,200多个学生、教师、工人宣传队走上街头,宣讲九一八事变的真相。9月25日,长沙教师、学生、工商各界群众近20万人举行反对日本武装侵略辽宁示威大会,声讨日本侵华暴行,发表了《湖南人民对日援侨委员会反对日本武力侵占东北示威大会宣言》,做出了“团结民众力量,一致对日宣战,实行对日经济绝交”的决议,对日援侨委员会改组为湖南人民反日救国会,领导抗日救亡运动。10月5日,青年学生为主的铁血救国团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成立,拥有团员2000余人。“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他们组建团队前往苏州,支援19路军抗战。长城会战开始后,湖南先后组织三批近百人的“北上抗日汽车运输队”和湘雅医院救护队开赴抗日前线。广大的普通民众亦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用朴素的方式孕育着心中抗日的火种。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长沙《大公报》报道了北平学生请愿受伤和京沪汉学生响应罢课游行的消息。12月17日,湖南学生提倡国货会发出通电,呼吁声援北平学生。12月20日,长沙万名学生冲破湖南当局的阻拦,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反对华北自治”“铲除汉奸”等口号,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声援“一二一九”爱国运动。1936年7月,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长沙分部成立,创办进步刊物《湘流》,开辟“救亡通讯”“救亡言论”等专栏,宣传抗日救亡,反映群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批判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此外,长沙出现了紫东文艺社、1936剧社等进步社团,深入到学校、车站、码头、街头巷尾、郊区农舍等地,演唱抗日救亡歌曲,排演抗日剧目,不遗余力地进行抗日宣传。

长沙早期的抗日救亡活动,带动了抗战文化的兴起,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逐步发展,至全面抗战爆发后达到高潮,其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影响深远,不仅壮大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声威,鼓舞了前线将士,也为促进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长沙抗战文化的发展

1937年7月7日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彻底引爆了长沙人民心中的抗日怒火。淞沪会战期间,长沙民众组织抗日自卫队、抗日志愿兵、敢死队、大刀队、汽车运输队、军运装卸队、船运队、战地服务团等,赶赴抗日前线或就地担任军运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上的中国军队。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团结抗日的大旗,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先后在西安、武汉、重庆、长沙等十几个重要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或联络机构。12月,徐特立、王凌波受中共中央派遣,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与以张治中为主席的国民党政府团结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湖南的实现,赋予了长沙抗战文化新的内涵。长沙抗战文化迎来了“黄金发展”的时期。

(一)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活动

徐特立来到长沙,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徐特立到达长沙的第二天,《力报》即发表报道“湘教育家徐特立离湘十余年,昨日下午二时由武汉来长”,“徐着灰布短衣,精神奕奕,不减当年气概”。12月12日,徐特立应长沙临时大学的邀请,做了关于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的演讲,收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反响。1937年底至1938年冬,徐特立在长沙期间,受邀在临时大学、银官电影院、湖南广播电台、湖南大学、“国立”戏剧学院、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学联、妇联、长郡中学、第一师范、火宫殿等地发表公开演讲19次之多,为报刊撰写文章40多篇,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宣讲中共中央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图一),即对日抗战到底,把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完全从中国逐出;全国军事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的机构;抗日的外交政策;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抗日的民族团结。

2.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他说:“……我们虽然没有大量的现代化武器,但我们是在进行一场正义的战争,我们可以夺取敌人手中的武器,在战争中壮大自己……敌人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是事实,但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如果我们过于乐观,对于持久抗战也是极其不利的。”“现在对日抗战,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只要举国上下紧密团结,组成坚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抗战坚持到底,胜利是完全有把握的。”

3.宣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他的讲演中经常有这样一段话:“如今对日作战,单靠国民党一党不行,单靠共产党一党也不行,尤其是单靠军队不行。必须联合各党各派的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武装全国人民,实行全面抗战。绝对不许动摇、妥协,而要坚持持久战。”

4.发动民众,鼓励青年学生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用直白的语言,阐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内涵:“会写文章的人写文章,提高人民对于政治的了解,并鼓励全国人民坚决抗日;講话讲得好的人到各处讲演抗日的方法和日本灭亡中国的野心,报告抗战胜利的消息及战胜的理由;会演剧的人,演打倒日本的戏剧;会唱歌的人,唱救国的歌曲给大家听;会画图画的人,画日本侵略中国的画报;有军事知识的人,训练人民抗日军事知识;有医学知识的人救护受伤战士。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智慧贡献国家。”

徐特立是湖南的老教育家,在湖南教育界以及上层人士中有着极高的威望,他的多次公开讲演,使人民群众在十年内战之后第一次听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声音,精神为之一振,为长沙抗战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带动长沙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二)国共合作在长沙

湖南省政府高层采取联共抗日的开明态度,推动了湖南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开展。1937年11月-1938年底,主持湘政的是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彼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张治中顺应时代的潮流,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为湖南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问题上,张治中主张联共抗日,支持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抗日宣传活动;顶住顽固派的压力释放了关押在湖南省监狱的15名“政治犯”和长沙陆军监狱里的红军战士30多人。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军事部长兼统战部长的聂洪钧在《湖南党的工作》中写道:“张治中对于我党驻湘代表徐老是表示尊敬与联络……张治中政权时期,国民党的反共顽固分子与托匪的活动,一般的都被淹没在上升的抗日运动中,不会发生什么影响,只能得到一般抗日人们的唾骂与鄙弃。这是抗战与统一战线在湖南之黄金的发展和上涨时期。”

(三)抗战文化迅猛发展

1.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报刊层出不穷。全面抗战爆发后,湖南人民抗敌后援会、湖南公路、妇女、医学、衣人、学生、文化等职业界抗敌后援会、长沙职业界抗敌后援会以及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长沙分会等一大批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在长沙组建,它们成为团结各界上层人士和群众的统一战线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文抗会)的成立,将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爱国人士联系起来,动员了各方的力量,组成了文化界最广泛、最具影响的群众团体,向群众进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大宣传、大发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日救亡高潮。1936-1938年间,长沙创办进步报刊四十余种,其中《前进》、《民族呼声》、《抗战日报》、《观察日报》、《抗战文化》、《中苏》半月刊等,都旗帜鲜明地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其他报纸如《大公报》、《力报》、《国民日报》等也都发挥了宣传抗战的作用(图二)。

2.文化名人汇聚长沙。抗战初期湖南作为战略后方,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吸引了大批文化教育机构和文化名人前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曾昭抡等知名教授执教于此。抗战时期到达长沙的文化名人,一部分是随着文化教育机构内迁或因工作来长沙的著名文化人,有郭沫若、茅盾、沈钧儒、邹韬奋等;一部分是在外发展的湘籍著名文化人,有吕振羽、翦伯赞、田汉、廖沫沙等。另外,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来长沙访问的也不少,有英国女作家阿特丽、美国著名记者艾格尼丝·史沫莱特、法国记者李蒙、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池田幸子夫妇等。据各种资料统计,1937-1938年间来长沙的文化界人士约700余人。

3.抗日宣传活动遍布城乡。在抗日救亡团队的组织下,在文化名人的号召下,长沙的抗日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时长沙有文艺社团70余个,他们纷纷上演新编的救亡剧和整理改编的传统剧,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歌咏也成了抗日救亡的号角,“各种游行歌咏队、街头歌咏队纷纷涌现,雄壮的歌声飘扬在大街小巷”。抗日的街头诗,街头宣传画、漫画,街头壁报,街头讲演、街头展览,遍及城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沙的学生晨呼队。每天清晨,长沙各处大街小巷就会出现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他们先在城区大街上合唱救亡歌曲,随即高呼“国难当头,大家要觉醒,不能再醉生梦死”“亲爱的同胞起来,早些起来工作”“我们不要忘记敌人的凶暴”“我们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亲爱的同胞们起来,赶快起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等抗日口号,挨家挨户去捶门打户,唤醒民众勿忘国耻,坚持抗日。

三、长沙抗战文化的影响

长沙的抗日救亡运动发起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一)发动民众,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日报》著文称“今日之抗战,为民族抗战,为全面抗战……惟有动员广大之农村民众,以为抗战自卫之后备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亦提到“全国人民总动员”。张治中担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后,将动员民众、训练民众、武装民众作为其治理湘政的一项重要施政措施。他提出民众动员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民众动员是复兴民族的基础,成立了湖南省民众训练指导处,亲自担任主任,聘请徐特立等共产党员、进步人士担任指导工作。后又成立了指导处办事机构,举办民训干部训练班,“训练后派往各县工作,把革命的种子撒播到各县去了”。指导处还编印了一套《抗战传习片》,作为湖南省民众训练教材印发,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以求达到“一人传十,十人传百,人人奋起,抗战救国”的目的(图三)。1938年4月,湖南省政府以“好男去当兵”为口号,开展了全省兵役宣传周活动,发动广大民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抗战八年中,湖南200多万子弟参军参战,其中1937-1940年,每年有近30万青年应征入伍,湖南成为中国军队的兵源供应基地(图四、图五)。

(二)人民抗日救亡活动高潮迭起

在湖南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发起和组织下,在各大新闻媒体舆论的宣传下,长沙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一切力量支援前线”。抗战时期,湖南涌现了许多献金活动,如中秋节献金救国、爱国献金、国庆日献金、消耗费献金、国防献金等。如1938年7月,湖南全省开展抗战周年纪念献金活动,长沙共设献金台5个,仅7月1日就募集65000余元。湖南各机关、团体、学校、商店、住户和个人都积极节约费用,努力捐款献金。1938年9月下旬,国民党总政治部在武汉发起征募寒衣运动。湖南民众积极响应,征募寒衣达20万件。据统计,抗战时期湖南人民每年为全国战场供应军棉7万担、军布300余万匹、军粮1000万担,湖南成为抗战物资供应基地(图六、图七)。与此同时,长沙人民通过致电慰劳、汇款或捐慰劳品、服务伤兵等方式,慰劳前线抗战将士,安顿和服务负伤将士等各项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战将士的斗志(图八)。

综上所述,从长沙抗战文化兴起、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時刻,长沙人民不顾生活艰难,冒着日机的轰炸,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积极抗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正是有了长沙人民的支持与配合,在战略相持阶段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才有了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长沙成为一座闻名世界的“铁血名城”!

(责任编辑:阮富春)

猜你喜欢
抗日长沙抗战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长沙之旅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眼中的长沙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辛卯考联靓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