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

2018-08-11 04:52张兰芳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酒吧年轻人青春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在十七八岁这样的年龄,生活没有撞疼我们,悔恨也不能损伤我们,我们要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也敢于做梦。

也有人说,年轻人要学会成熟,要稳重,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轻易冒险,以免碰壁。

题目解析

材料为两句话,分别给出了两个方向。

前一句强调年轻人要敢于行动,后一句强调年轻人要成熟稳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句话体现了人们对青年时代行为方式、生活状态的理解与选择。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意味的命题。十七八岁作为人生的一个特定阶段,必然有青年人敢于行动的一面:另一方面,年轻人也开始走向成熟、稳重。“年轻人”是本次写作的对象范围,是一个前提。当然,我们不一定非写我们的生活经历,也可以选择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或者前辈年轻时的故事。在这个阶段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应该在文章中有所体现。

确定立意时,我们可以有几种选择。可根据第一句话写:年轻人,要敢于行动,要敢拼,不怕失败,不畏首畏尾。也可根据第二句来写:年轻人要学会成熟稳重,学会克制自己的激情,不要轻易冒险。也可根据两方面同时写:联系生命历程与生命价值,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在年轻时就应该敢于做梦(敢于闯荡,敢于冒险,不怕犯错……),这样才能变得成熟稳重:年轻人要敢于行动,但在行动中要理智稳重,不要轻易冒险: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选择……

如果有学生关注到第一句话中的“生活没有撞疼我们”,与第二句话中的“以免碰壁”对比,并以此作为写作的背景,也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如果选择综合两句话来写,不能对两句话平均使用笔墨。更重要的是,不能仅仅证明这两句话的正确性,做简单的证明题,必须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原因和价值上详细描述,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观看电影已经成了现代生活中稀松平常的事,而观影感受甚至超过读一本书的感悟,如果能把电影和写作结合起来,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看电影也是学写作的好途径。影片内容或某个场景也许会勾起你的回忆,影片的剪辑拼接也许暗含了某种叙述方式。如果你有强烈的写作意识,甚至一句台词、一支插曲、一段音乐……都有可能诱发你的写作灵感。具体运用时,可以记叙,可以议论。记叙时,可以学习电影的叙述模式,可以通过影片内容勾起你的联想;议论时,可以将其作为议论的由头,也可以作为论据支撑观点。

适用素材

电影《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从踏入中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了朋友。她们一个恬静如水,一个张扬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却相互吸引。她们以为对方会永远陪伴在自己的生命里,然而青春里充满了变数。18岁那年,她们遇见了苏家明,至此,成长的大幕轰然拉开。

最难忘的是《七月与安生》中那一句:“难道你不想出去闯一闯吗?”年轻,就当好好来一次流浪、做一场梦,给世上的苦难一个下马威。

我们的青春应该献给什么?在周晓枫的《美如幻覺》一文中可寻得答案,“蝴蝶死生短暂,不能遥远,在通往远方和彼岸的铁路上,它们舞动无尽的翅膀”,“涌现到最强烈的光线里,在能够飞翔的倒计时里,以命作赌,追逐着高纬度的珍贵的光亮”。蝴蝶将生命献给梦想——阳光。——周天行[苏州中学高二]

民国时期有很多学人,比如陈寅恪、胡适等。多读他们的作品,了解其为人为学.然后可以将它们的故事、作品、思想运用到作文中。

适用素材

胡适——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可以总结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1946年,胡适在北大演讲时对青年学子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他解释说:“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们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运用示例

1946年,胡适先生在北大演讲时,对年轻人寄语:“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的确,自由是相对外界束缚而言的,而独立乃是自身尊严意识的启蒙和拼搏意识的觉醒。现在的年轻人有了自由,但不独立,是蒙昧中的弱势群体,是还未断奶的“婴儿”。——缪洲[苏州中学高二]

标杆作文

破碎的后海

文/邹知璇[苏州中学高二]

“这里的口味太重了,”母亲皱了皱眉,“不适合我!”

她使劲咽下口中嚼了半天的火烧,盯着手上花花绿绿的辣椒青椒,面露难色,瞥了我一眼。

四目相对,我苦笑了一下。我知道,母亲的这句话不仅在说火烧,也在说吵吵闹闹的环境:熙熙攘攘的人潮,以及霓虹闪烁的酒吧。

这里是北京后海,是许多青年人梦开始的地方。母亲大概不太懂。

路过一家名叫“震颤”的酒吧,酒吧天花板上的旋转彩灯的光亮透过玻璃,愣是给行人戴上了滑稽的面具,又诡异,又好笑。舞台上染着银发的青年正抱着话筒卖力地演唱,身体也不停地扭动,活跃着气氛。一旁的鼓手配合着主唱,挥舞着鼓棒,节奏急促,震耳欲聋。我要不是努力地分辨着歌词,根本不会想到这首歌是刘若英的《后来》。

我小心翼翼地朝身旁瞥了一眼,母亲果然一脸不屑——这是她很喜欢的一首歌。“这首歌哪里是这么唱的?唱得支离破碎的,真的是震颤,吵死了!”母亲向来看不起这些驻唱歌手,认为他们都是不学无术、整日幻想着出名的人。说完,她径自快步走开了。

我赶紧跟了出去。酒吧里观众的掌声、欢呼声,还有各色绚丽的灯光从身后涌过来。

刚走没多远,我们被一群围观者挡住了去路。人群围绕着一家小小的酒吧。这家酒吧小得只容得下几张桌子,微型吧台上摆满了不知道名字的酒。比起刚才的“震颤”酒吧,这家连名字都看不清的酒吧简直小到了极点。

透过酒吧门发现,酒吧里没几个顾客,舞台上柔和的灯光洒在一位姑娘身上。她肩上靠着一只小提琴,身穿象牙色长裙,显得很优雅;乌黑的头发垂到琴弦上,头微微低垂,眉眼清秀。动作从容,琴音袅袅,灯光下,手指白皙、细长,肤如凝脂。

但我知道,拉得这样熟练,再美的手也会磨i出茧子。

姑娘好像根本没注意门外围观的路人,专心地演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演奏的是电影《芳华》的片尾曲《绒花》。

“《芳华》里的曲子呢,”我对母亲说,“这口味不重了吧?”

母亲不屑一顾地说:“你看这姑娘多可怜,这里生意这么冷清,看来也挣不到几个钱。你不好好读书,以后也就这样了。”

我看了母亲一眼,不敢说话。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琴声静静淌进我的心里。后海的这些年轻人,是不是都将自己的青春燃烧得支离破碎了?他们是不是都曾为了自己的梦想,背对着人群,背对着冷眼?他们年轻的手上的老茧,是不是心血磨砺的伤痕?面对着放纵纷扰的画面,面对着没有星光的灯火阑珊,面对着人来人往的渐行渐远,他们是不是一边说着“无所谓”,一边对自己的未来茫然无措?

当年的部队工团是这样,后海里的年轻人是这样,我们也是这样。

青春的梦,美到可以令人忘却痛苦,忘却世俗,忘却自己。

回过神来,母亲已走远了。她回头示意我跟上,这次我没有理会,只想静静地听完这支曲子。伫立在路边,看对岸,灯火阑珊。

教师点评

该文紧扣题意,由具体情境“在后海”写起,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体现母亲那一代人和现在的年轻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理念,读来引人入胜。中间用电影《芳华》的片尾曲表现了主旨,以歌词引发思考,水到渠成。结尾又将马颇的《皆非》融合在文章中,使立意立见,意味深长。文章不落窠臼,有小小说的味道。(张兰芳)

青春之锋

文/钱枳旭[苏州中学高二]

在电影《荒野生存》中,年轻的克里斯托弗放弃了城市里令人羡慕的工作,独自一人去阿拉斯加的荒野中流浪。他曾对那些不理解他的人说:“青春的刀锋,不用就钝了。”

对于曾怀揣着流浪梦的我来说,这句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然而想象着自己面对环境残酷险恶的荒野,我的勇气太微弱了,青春的刀锋毫无“锋利”可言。想象着冰天雪地里,湍急凶险的激流、陡峻的悬崖峭壁,心中的梦想便弱小了许多。

对于出生在21世纪的我们,家长、老师一直灌输成熟稳重、勤奋学习的观念,要求我们学会审时度势,不要轻易冒险,以免碰壁,甚至坠入深渊。于是我们变得优柔寡断,害怕受伤害。那些勇敢、那些冲动,都在所谓的“理智”面前渐渐黯淡消散。即使在快餐店买个汉堡,也会犹豫几分钟,盘算着哪种套餐性价比最高,因为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冒险。

不轻易冒险、避免失败的想法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因此我们从未深刻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可当我们看到它时,会发现这是多么可笑又可怕。

谁的生活中没有失败?谁的选择又总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倘若仅仅因为畏惧失败而裹足不前,岂非有因噎废食之嫌?

在感慨克里斯托弗执着追求梦想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他优异的学习成绩,更不应忽视他的努力。他的童年充满苦涩,父母隐瞒他的身世更让他几乎放弃未来,但他依旧坚持着、努力着,他毕业于美国埃默里大学,还因优异的成绩被哈佛法学院录取。

青春的锋芒,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中形成的。克里斯托弗的人生经历,让他理解了梦想是无可替代的,拥有了常人望尘莫及的追梦的勇气和魄力。凭借着自信和果敢,在梦想的荒野上,他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路。年轻便是机会。青春的宝贵就在于给了我们尝试和失败的机会,就像克里斯托弗,他翻过一座座高山,蹚过一条条急流,也曾走错了路,甚至遭遇失败,是宝贵的青春让他坚持了下来,最终找到了梦想的地方。

青春的锋芒属于每个人。当生活的磨砺与付出的汗水,最终兑现为梦想的入场券时,不要再畏葸不前,不要再犹豫徘徊,不要再害怕失败,面对生活为我们铺设的重重机关,勇敢地举起青春的利刃,在通向梦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要让青春之锋生锈。

教师点评

文章一气呵成,文理俱佳。文章以小见大,层层推进,具有议论文的思辨力量,充盈着激情。作者由电影《荒野生存》入笔,语言灵动自如,充分使用这一素材,深入思考,体现出高超的驾驭能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张兰芳)

以野草付青春

文/张禾翱[苏州中学高二]

“记忆并非胶片式的展出而呈现血肉鲜明的质感。”

在读完《野草》两年后的今天,我仍庆幸着,能在青春的年纪碰上鲁迅,这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这世上再没有人比先生更加洞悉生命的芜杂与喧嚣终将回归简练与明达。

看他的文章,犹如端坐于井底,窥见头顶青白亮堂的天。他的文字嬉笑怒骂,读来畅快淋漓,我感觉我的青春也应当有先生这般气魄,随心随性,自己内心却又如明镜无尘。我希望如一株野草,奋力生长,以一腔热血化为利刃,划破寂静,驱散阴霾。

我时常在灯下想着,几十年前的夜晚,先生是如何坐于窗前,如何用枯瘦的手握住笔,奋笔疾书。夜灯如豆,他的形象时时浮于我的脑海中,指引着我的前路。

迷茫困顿之际,他似黑暗中唯一的一点光亮。

前几日看完《准风月谈》,这感觉更加鲜明。我的整个青春化为野草,强韧、不屈,长于天地之间,敢于面对一切。

先读《朝花夕拾》,那是幼时的火种与梦想;后读《呐喊》,似是压抑过久无可奈何的叫喊;再读《彷徨》,又像战斗间隙细细的思考,给人以生活的信念与战斗的决心。

他的热血,他的勇敢,他的不屈,让我的青春、我的生命中燃烧着最强韧不屈的火焰。

这火焰必将旺盛、壮大,成为青春中耀眼的光芒。

他清瘦而冷峻,如同印刻在道路最前方的一个影。他并不奢望也知道不可能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情景出现,但他仍以无穷尽的勇气,投身于下一场战斗,永不服输。

当青春处于一片死寂时,至少还有野草执着的呐喊。

纵情恣意,如他那般用力活着,或许会有看透世界的大荒谬与大悖逆,但我也会如他一般拥有无穷尽的斗志与希望。

我愿在青春之时以手加额,遥想八十余年前的广漠旷野上的一曲悲歌,悲涼,也悲壮。时光最强大,也最无情,能把一切冲洗干净,然而总有它无法带走的东西,那是浮华另一面的最终答案。

只愿青春如野草,于生死,于明暗,于现在与未来,于友仇,都能用力而真实地生长、攀爬,成为天地间坚实的存在。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将阅读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文章。作者以对鲁迅先生的感受入题,将阅读鲁迅与自己对青春的思考紧密结合。全文扣题紧密,视角新颖,架构清晰,内容充实,语言富有逻辑性,说理明晰又深刻,由表入里,点面结合。文章既没有抽象地远离生活,又没有冗余的材料堆积感,体现了作者娴熟的说理思辨能力与成熟的写作表达能力。(张兰芳)

猜你喜欢
酒吧年轻人青春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The end of British pub culture? 英国酒吧文化已日薄西山?
混进酒吧的小偷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美酒吧枪击案13人死亡
年轻人如何理财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