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山
新课程像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然而,我们如何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真正转变角色,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呢?
1.树立大语文观,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识字中体验快乐
我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然而,如何体现呢?方法很关键。如:识字教学伊始,我不是就字教学,而是向学生介绍了汉字的造字法(象形、会意、形声)。待学生掌握后,我便利用字的音形义教学。如教学“早、星、晨、春、阳、晚”,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知道这些字都是与太阳——“日”有关联的,揭示构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使其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乐于识字,进而主动识字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教学象形字时,如火、山、石、木等字,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图与字、物与字结合,让学生知道这种模拟事物的样子造出来的字就是象形字,让学生学习识记规律,由形到字,由字到形,形象识记,引导学生学会识字。
对于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可帮助学生揭示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编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如“不正歪,日光晃,三口品,”,使学生从中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以便自己学会学习同类的其他字。
对于形近、音近的字,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区分、辨别,抓住异同点,巧记、活记。如“日和目”,“木和禾”,“他、她、它”,在比较中达到深层认识和巩固。在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如识“影”字,有学生自编顺口溜识记:“红日高高挂,照在北京城,投下三撇儿,那是它的影。”识“熊”字,学生自编故事帮助识记:“黑熊能干有‘能字,有四个爪子是四点底。”
形声字的教学,学生更是兴趣盎然,他们学会了利用形、声来识记生字,如:“清”,学生会说这个“清”大多是指水所以三点水,因为有青字所以读“qing”。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字音,也能区别同音字。
2.创设平台提前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成功
6岁的儿童走进小学校园,他们像幼嫩的芽儿,需要成人的关爱、呵护和引导。就识字而言,说句心里话,如果让我一节课记住七八个生字,我也会有困难的。怎么办呢?我想到了家长,想到了预习,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学完汉语拼音之后我就每天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尽可能地发动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家长群的力量,每天在家庭中开展15分钟的“父母伴我天天读”活动,把识字阅讀发展到每个家庭,使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逐渐养成好学、勤读的好习惯,这种做法使新课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坚持“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技能。在新课教学中我不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学习知识,还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进行识字,坚持大语文教育观,突破过去封闭的课堂和单一的课本,让孩子们走进生活,走入社会,使学生在母语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下进行识字。如,我让学生用本子做一个“认字乐园”,鼓励学生认身边的字、生活中的字,如各种商标、牌匾、广告牌、报纸,并尽可能地把能剪下的字贴在“识字乐园”上。每天语文课上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开展有意义的课前“1分钟识字擂台赛”,并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在自我的成就和彼此的激励中增加识字乐趣、增强识字的浓趣,积极主动地去识字,变识字为快乐。
3.借助课件创设情境,探究课文难点、重点
低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然而实验教材课文中有许多情境是无法直接进入的。我就利用课件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亲自感受,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课文结尾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花生哪去了。有的学生说:“让鼹鼠摘走了”,有的学生说:“让别的小动物拿走了”等,正当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到原来花生是长在地里的,并不是谁拿走的,学生会一下子明白了学习的难点。然后我让学生试着续编故事结尾,把这一环节内容加里去,重新梳理课文内容。这样的训练既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说话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说、都能听、都能评,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想象,调动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气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调动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小熊住山洞》一课,课文结尾没有写出小动物们会说些什么,我就让学生想象续编不同的结尾加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需要新课堂,新课堂需要新教法。只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渠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把握住生活中每一个学习语文的机会,达到较好的语文学习目的和学好语文的效果,就能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启发、贵在得法。没有哪种教学方式是完全适合任何学生和课堂的,但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我们最为基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亟待创新,以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相信我们在充分认识到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进,定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