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更新
残胃炎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发生在术后几个月到几年。国内文献报道,残胃炎发生率在70%以上。临床表现为中上腹饱胀、餐后更甚,灼痛不适、嗳气、胆汁样呕吐,可伴有贫血、消瘦、舌炎、腹胀等症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男26例,女6例,年龄27-75岁。其中30岁以下2例,31--40岁3例,41--50岁6例,其余21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原因:胃穿孔2例,胃溃疡3例,原位癌及早期胃癌26例,胃淋巴瘤1例。
1.2 临床表现 上腹部饱胀疼痛30例,恶心呕吐6例,呃逆8例,消瘦贫血10例,上腹压痛11例,早饱12例,黑便4例。
1.3 胃镜检查32例患者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胆汁反流14例,5例发现残胃黏膜轻度异型增生,2例中度异型增生。经快速尿素酶检测21例HP阳性。
1.4 治疗方法HP阳性病例治疗:阿莫西林1.0,2次/日,1周,左氧氟沙星0.2,2次/日,1周,枸橼酸铋钾0.22,2次/日,4周,多番立酮10mg,3次/日,4周;HP阴性病例治疗:枸橼酸铋钾0.22,2次/日,4周,多番立酮10mg,3次/日,4周。
2结果
所有患者服药3-5天后症状及体征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经一个疗程的治疗和所有临床症状及体征都消失。胃镜检查残胃急性炎症清退,胆汁反流被控制,达到痊愈。经2年随访,7例胃粘膜异型增生经3次胃镜复查,4例恢复为正常粘膜组织,3例为轻度异型增生,未见残胃粘膜异型增生发展。
3讨论
由于胃大部切除术,胃肠运动不协调,胃的排空延迟,严重时可造成流出道梗阻。另外,由于幽门切除,使幽门运动对防止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作用消失,引起胆汁反流。由于胆汁酸对胃粘膜表面的粘液有“洗涤作用”,溶解胃粘膜的磷脂和胆固醇,并干扰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能量代谢,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非特异性组织损伤,直接损害胃粘膜,形成残胃炎。近年来认为HP感染与残胃炎关系密切。残胃炎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常由于饮食起居不当,或医治不当导致反复发作,甚至癌变。治疗残胃炎时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3.1根除HP HP根除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可以明显改善,原有萎缩或肠上皮化生不再发展。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为根除HP的新方案,疗效确切。枸橼酸铋钾也有杀灭HP的作用,合用可增强杀灭HP的作用,还能防止HP产生耐药。
3.2控制胆汁反流胃大部切除术后容易发生胆汁反流,除改善饮食,抬高床頭高度外,可服用多番立酮或莫沙必利,以加强残胃的收缩,促进胃的排空,减轻胆汁反流。治疗无效且病情较重者可考虑Roux-en-Y转流术。本组32例服用多番立酮等后恶心、呕吐、嗳气消失,胃镜复查胆汁反流被控制,均不需手术治疗。
3.3保护胃黏膜,促进粘膜的再生修复。枸橼酸铋钾除对HP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外,还可以在粘膜与胃液之间形成保护层,促进粘液的分泌和粘膜的再生,并刺激粘膜分泌前列腺素E2以增加粘膜的血流量和促进炎症的消退,加快残胃粘膜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