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妹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深刻阐述了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现实意义。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立了长岛“三区”“三岛”的发展定位,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海岛特色旅游相融合,将进一步助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
关键词:长岛;特色旅游;美丽乡村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的大力推进,长岛县渔村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游客到海岛旅游的愿望逐步增强,人数不断增加攀升。2017年,长岛县旅游直接收入43.5亿元,较去年增长12.4%。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确立了长岛“三区”“三岛”的发展定位,更是为发展特色旅游,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契机。
一、长岛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长岛县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渔村工作的重要抓手,紧扣全域旅游目标,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大局,实现了双提升、双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对交通、水电、住宿等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包装注入了更多动力,从硬件设施和文化内涵两方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有利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发展道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长岛县委、县政府立足海岛实际确定的发展战略。实现全域旅游战略目标,重点在“全域”,难点在渔村,发展岛屿特色旅游是打通全域旅游“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有利于促进渔村精神文明建設
特色旅游的发展,能够广泛吸纳本地渔民特别是社会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员就业。无论是与高素质游客之间的服务交流,还是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都将促使这部分人员逐步改变不良习俗和不文明言行。
(四)有利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特色旅游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善海岛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共服务,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渔民收入,缓解渔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推动海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五)有利于促进渔村生态环境保
旅游业的科学发展,一方面会使来岛游客,感受到海岛大自然的美,更加希望保护好海岛的原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给渔民带来“金山银山”,使他们会倍加珍惜“绿水青山”,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自觉性,推动生态建设。
二、长岛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
(一)环境优美的原生态自然风光
长岛原生态地貌、景观保存完整,远离大陆、空气新鲜,是大批游客心目中神秘莫测的“海上仙山”、“世外桃源”。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有:北长山岛的九丈崖、半月湾,南长山岛的黄渤海分界线,庙岛的千年妈祖庙,大黑山岛的史前文化遗址,砣矶岛的石林海蚀画廊、彩石滩、霸王山观景台,大钦岛的东村球石滩、大鼎望观景台,北隍城的观音礁、神龟探海,南隍城的一口(天下口)、两山(陀佛山、灵山)、三园(东、南、西菜园子)等等,自然景观极具代表性。
(二)特色浓郁的生产生活方式
海岛所处的特殊环境条件,独具开放性的海洋文化特质,与大陆具有明显差异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具吸引力。比如,网箱养鱼、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以及捕捞、垂钓、赶海、拔笼、甩小网、放针鱼船等海洋特色的劳作方式;海岛百年石头房、石头巷、海草房等传统建筑,鲅鱼水饺、野菜包子、渔家大面、原汁海鲜等海岛特色美食,渔家特有的婚嫁、寿诞、添孩、搬新房等节俗仪式。
(三)多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长岛渔号”,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帆船制造技艺”“隍城渔绣”“海岛大秧歌”。也有海会寺古庙、古港,北隍城岛灯塔山,南隍城岛的别墅楼群、摩崖石刻,各岛整体村落聚居形态,以及唐王东征、娘娘送灯等一系列神话传说,砣矶撂地儿小戏、舞龙耍狮表演、织网、摇橹、爬桅、套缆等也独具趣味,可供深入挖掘开发。
(四)持续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长岛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县渔村环境更加美化洁净,基础设施加快健全完善,为发展特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
海岛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一些海岛地区已发展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国际会议和体育赛事举办地。长岛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别是其远离大陆、“与世隔绝”,特定的封闭空间能够满足游客“摆脱动机”和身心放松的需求,带给游客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关于发展长岛特色旅游的建议
当前,来岛游客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为长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坚持创新绿色协调理念,科学规划旅游发展新格局
格局新不新,关键看规划。一是要高标准规划。结合全域旅游的发展,在局部规划中突出特色。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结合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海岛开发与保护规划以及长岛县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立足于海岛旅游开发实际,聘国内外高端团队进行论证规划。二是要彰显特色。牢固树立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理念,构建“一岛一景区、一村一风情”建设格局,统筹协调各岛屿之间旅游业差异化发展,根据各乡镇(村)经济社会条件、资源环境禀赋,明确各乡镇(村)旅游发展重点和路径,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旅游品牌。三是要保持原生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对自然文化遗产和敏感自然地理环境的维护。海岛开发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建设相关旅游设施,最大程度地保持海岛景观的独特性、原生性。
(二)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打造长岛生态旅游新特色
人气旺不旺,关键看特色。一是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不同主题的特色乡镇。建设渔俗文化镇,打造北方渔俗文化胜地。建设渔业观赏体验之乡,打造中国北方渔乡体验乐园。建设书画创作之乡,打造“中国仙山艺术乡村”。建设现代新渔村体验之乡,打造全国一流“生态、宜居、宜游”示范乡村。二是高层次建设三类体验基地。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打造北方海岛党性教育品牌。建设国防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国防教育品牌。建设民宿风情体验基地,打造渔家趣味风情乐园。三是高标准开辟建设三个旅游黄金线。即海上生态游精品线路、靓丽海岸亲水风景线、寻仙猎奇探险之旅。四是高品位推出三个文化精品。推出系列美食,研究开发“海岛养生菜品”“渔家传统美食”等精品菜系。推出系列演出。挖掘整理长岛渔号、海岛大秧歌、撂地儿小戏、民歌小调等海岛特色传统艺术表演。推出系列宣传品,深入挖掘渔俗文化、地质文化、红色文化、军旅文化、妈祖文化、仙山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和侯鸟海鸥、海洋生物、天象奇观、球石等科普教育资源,收集整理神话传说、史料记载等资料,创作出版文化系列丛书,拍摄制作与之配套影视作品,着力打造能够彰显海岛魅力的文化精品。
(三)持续完善配套设施,营造优质高效旅游新环境
逐步完善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定位方面,围绕“全国重点镇”“全国美丽宜居乡”、特色小镇建设、宜居村镇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争取城镇化资金支持。交通方面,实现交通与渔业生产的功能分离,实行客货码头分离,推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鼓励民间集资修路,置直升机停机坪,开通低空旅游航线,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供水方面,增设或扩充海水淡化设施设备,保证旅游旺季岛内游客和居民用水,逐步解决用水难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大力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按照低碳经济和循环利用的要求,将垃圾和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再生循环、可回收利用。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持续推进“渔家乐”双改,增设渔村特色标识垃圾箱,发展公共游憩设施。
(四)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美丽新家园
积极性高不高,关键看受益。在海岛建设开发上,最大限度尊重群众的集体意愿,在建设过程中以民生实事项目为主要载体,注重项目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努力实现主客共享。在新兴业态发展上,推进“旅游+渔业”、“旅游+康养度假”、“旅游+文化”等跨界融合,做强文化体验旅游产品。顺应网络时代新趋势,打造“电子商务示范村”等。开展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吸引岛上年轻人返乡创业,采取“候鸟经营方式”,旅游季节来岛创业,其余时间“飞走”,使“渔二代”“宿二代”逐步成为新业态经济的中坚力量。在组织管理形式上,利用“渔家乐”和民宿经营起步晚、方便统一规划管理的特点,走合作化、公司化运营道路,进一步打造更具特色的长岛民宿休闲品牌。在基层社会治理上,试行“三事分流”机制,促进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发动群众组建清洁护卫队,提高群众环保意识,改善乡村面貌和生态环境,共建美丽乡村,为生态旅游业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