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俭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了解,我常常会想,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怎样引领孩子步入“园林”?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文章结构清楚,思路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通过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儿女”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写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义。这个故事表现了海鸥对老人那种深厚的情谊,表现了海鸥对老人离去那种悲伤的心情。那么,这些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孩子能体会出海鸥的心情吗?在课堂上他们能说出什么感受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可是,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个个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人人都急于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大家分享,每个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大方得体,声音响亮,表达流畅,能抓住关键分析体会海鸥悲伤的心情,比如通过“盘旋翻飞,大声鸣叫”体会海鸥和老人之间那种心灵的默契,今天的老人怎么与往常不一样,今天的老人怎么不喂食?今天他怎么不呼唤我们了?抓住“扑过来”等体会到海鸥不舍得离开老人,希望和老人多呆一会的心情。特别是涂渲的回答更是精彩:如果不是熟悉的人,海鸥是很怕的,但是这时候为了阻止人们把遗像拿走,他们已经忘记了恐惧,一起扑近人群。可想而知他们当时是多么的焦急,多么想和老人多呆一会,那种难分难舍的动人场面真是悲壮。还有张智的感悟更是深刻,他抓住了描写老人外貌的一段文字发表了这样的感叹:从“褪色的过时布衣”“褪色的蓝布包”“褪色的大塑料袋”我感觉他应该是个生活很清贫的老人,但他却每到冬天每天坚持步行十几公里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大部分来买食喂海鸥。他让我想到那些父母,他们宁肯自己饿肚子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不饱。说明老人把海鸥当作了自己孩子。
看!多么精彩的发言,多好的读书体会。他们的表现让我惊喜不已,我真庆幸自己的这次大胆尝试。原来,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如此聪明,表现也可以如此出色。原来他们并不比城里的孩子差,而且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远比城里的孩子丰富。当城里的孩子沉迷在电脑游戏里,当城里的孩子埋头在书店里,当城里的孩子留恋在游乐园里时,农村的孩子却结伴到小河里游泳,小山上采果子,田野里玩泥巴……他們野得无拘无束,野得常常犯错,野得常常挨妈妈的唠叨。他们又自觉地改正错误,又不自觉地重犯。城里的孩子又哪来这样的机会呢?今天这一欣喜得的发现,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给孩子机会,他们会尽情展现自己!
他们这堂课的杰出表现,让我想起了以前的课堂。在以前的教学中,有些问题本来可以留给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但我总以为他们不会这么聪明,以节约时间为借口,总是简单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扼杀了孩子们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许多本来很好的教学环节不敢用,有很多教学设想不敢尝试,因为我始终认为,他们是农村孩子,可能做不好,我可能会是在浪费时间。就这样,我错过了一次又一次锻炼学生的机会,不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
通过这次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充分地信任学生,尽量地把机会交给学生。我则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必要时,再给予点拨。老师的示范分析常常有“柳暗花明”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教师应当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体会他们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表现,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志,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空间,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能力。教师把学习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创新、他们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给学生一个机会,我永远不能料到下一分钟,我的学生又会给我带来一份什么样的惊喜,我也就可以更自信也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本课的缺憾也不容忽视,朗读的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加强,再深入一些,有些同事诚恳的提出增加一个板书,帮学生梳理思路会更好,看来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使用板书是我今后教学中又一新的探索。
总之,只要我们敞开心,放开手,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孩子们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地意外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