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分析

2018-08-10 10:30林淡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实效性小学语文

林淡芳

【摘要】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却存在着教学实效不足的弊端。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然后从教学前的课程导入、教学中的方法创新以及教学后的课程反思等三个阶段,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教学活动的完善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教学 实效性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77-02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中最为核心的课程,兼具知识性、人文性双重属性,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都有非常深厚的作用。目前,课堂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场地,在学生课程学习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效果。近来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语文课堂效率获得了显著的提升,都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氛围沉闷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限制了教学的实效。文章基于此,就如何回归语文教学本身,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巧用课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以趣为先,兴趣是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回归教学本身的必经之路。学生只有在具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之中,学习也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对此,课程导入则是有效的途径。课程导入指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入环节,具体的导入形式包括故事导入、话题导入、情境导入、游戏导入等,有效地课程导入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学戏兴趣的激发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就以四年级上册《趵突泉》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情境导入方式,向学生播放了《趵突泉》的相关视频选段。为了使学生对《趵突泉》的景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抽象的知识、意义缺乏兴趣,对具象的视频资源却情有独钟,情境导入法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学习模式。学生在视频导入之后,对趵突泉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总而言之,课程导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二、设置教学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随着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突出,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对此,教学问题的设置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教学是当前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比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这一课时,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多立足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从课文中人物、课文中插图、文本关键词句等方面深入剖析有价值的问题。老师首先要想到的是学生遇到此类知识点的疑惑或者思路。根据学生会有什么疑问,而设置针对性的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与作者对话,更要与学生的内心对话。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的同时,也要洞察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对于本课内容作者主要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的。立足这一课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物精神内涵,从而精准把握提问时机和提问内容。首先围绕本课题目中的“失信”二字设问,“什么是失信?为什么不能失信?失信的后果会如何?”等等。针对题目设置问题,在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失信”、“我不能失信”在文中体现出的内涵。可见,立足教材内容合理预设问题,能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给学生的课堂思考和学习提供明确的导向作用。

三、创新教学方法,引导自主生成

教学方法是教学环节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回归教学本身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就当前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存在着明显的教学方法单一化的倾向,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效果。对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创新教学方法,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六年级《詹天佑》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依据座次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而非学生作为教学单位。首先,笔者给小组学生布置了内容有别的学习任务,比如A小组的学生查阅詹天佑的生平资料,将詹天佑的生平经历呈现出来,B小组的学生查找修筑京张铁路时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C小组的学生则仔细阅读课文,寻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记录下来等,这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滥竽充数乃至扯闲篇的现象,教师还要设置小组长一名,用来监督学生的学习工作。

四、注重课后反思,优化教学流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样适用。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环节,将教学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有效的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因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还要注重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氛围、学生表现以及学习效果等,并根据反思的结果采取对应的策略,优化课程教学流程。就以四年级下册《渔夫的故事》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了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分别饰演渔夫、恶魔进行情景表演。但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对情景游戏的兴趣并没有想象中的高,有些学生甚至还流露出不想参加游戏的心理,这引起了笔者的思索。原来,在前面《三顾茅庐》的教学中,笔者已经采取了情景表演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情境表演产生了“抵抗力”,不想再参加到表演之中。于是笔者在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教学方法使用的适度性,尽可能避免过于频繁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优化教学流程。

五、结语

语文课程作为学生学习中最为基础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發展意义深远。当前语文课程中教学中,存在着脱离教学实际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效性,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前、中、后三个角度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矫正措施,如巧用课程导入、设置教学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课后反思等,提升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金荣.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6(23):44.

[2]张春梅.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群文天地,2012(05):185.

[3]朱珍芳.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回归[J].小作家选刊,2015(28):66.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实效性小学语文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