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结明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发展思维的体操。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更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小学学习的延续,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但不少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不同,导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形成初一基础不好,初二严重分化,初三放弃不学的局面。究其原因,初一跟不上是问题的起源,因此,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改善当前局面的关键。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我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提供了很多便利。通过长期和小学数学老师交流,定期到中小学课堂中听课,再结合自身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我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生心态与学习习惯的改变
小学的数学知识量较少,课堂时间充裕,老师通常通过在课堂上反复训练同类题型,让学生巩固知识,因此,部分学生即使对知识为理解透彻,也可以通过机械模仿取得好成绩,并且大部分小学生都习惯在老师的督促下,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地学,缺乏主动性。
升入初中后,学习内容多,难度大,课堂节奏紧凑,往往让学生感到很迷茫,大部分学生知道怎么预习,什么时候该做笔记,课堂上稍一分心,后面就听不懂,总希望老师能多讲几次,习惯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因此,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对新老师会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用热情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课内,要建立和谐民主地学习气氛,在课外,有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变化,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对老师更信任,更有信心学好初中知识。
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多动笔,勤思考、规范答题、及时复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小学阶段不重视预习,导致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一不会预习。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划概念,记公式,看例题,做习题,使学生尝到通过预习自己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训练学生的答题规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并在练习作业中严格要求学生,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现象。复习是知识的再现,是保持巩固知识的必经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要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學习内容的有机结合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可分为四大块,一是数(即有理数、无理数),二是式(即整式、分式、因式分解),三是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四是几何(即图形初步、图形的变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下面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初中知识进行有机衔接,提出以下想法:
1.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域,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其中,负数的引入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负数的实际作用,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强化符号运算法则,才能让学生顺利过渡。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对象是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中更多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代数概念,研究有理式的运算,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采取类比的方法,架起知识间桥梁。
3.几何上的衔接。小学几何与中学几何有很多相同之处,很多知识学生其实在小学有所了解,中学几何是对图形更严谨地定义,更深入地研究。小学侧重于比较单一的图形的计算,对于图形的性质就是基于直观的认识,而中学则要求推理证明,并且要求要有完整的格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实际出发,从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
三、教师教法的调整更新
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不能衔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内容,也不愿意承担为学生初中学习做铺垫的教学任务。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高估了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
事实上课程标准六年级教材内容,明显就是完成小学向初中过度。例如,六年级“位置”一单元是为初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做准备;下册出现了“负数”为初一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做准备;特别是“解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问题”是为初中数学的学习架起了一座桥梁。又如上面所说,“负数”,“相反数”等一些概念,其实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很多教师认为,初一的内容太过于简单,根本不知道如何教学生。教师不会教,学生学习起来也总觉得自己跟不上,差异就开始慢慢呈现。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教师尤其是五、六年级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往中学数学思维方式接轨,而中学数学,则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师应多借助实物、模型、图片、动画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如在教学数轴概念时,可列举直尺、杆秤、温度计等,讲等式的性质时可借助平衡的天平等等,在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让学生顺利过渡,不仅是初一数学教师的责任,它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保证,每一位中小学的数学教师,都应该为使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