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如林
【摘要】“一带一路”跨越范围辽阔,涵盖行业众多,涉及语言纷杂,需要大量的非通用语言人才。然而,我国现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基础薄弱,力度欠缺,国内顶尖外国语高校招收和培养小语种学生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为了破解当前和未来小语种人才短缺的难题,我们应该采用权宜与长远相结合的策略,发挥来华留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急需的小语种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 语言人才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44-02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政府统筹国内外大局,谋求与沿线国家互惠互利、共同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战略决策,对于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带一路”倡议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对语言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培养“一带一路”战略语言人才的意义
非通用语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采用的一个概念,它基本的含义指在国际交往中适用范围不很广泛的外国语言,一般指英、法、俄、西、阿、德、日七个语种之外的所有语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非通用语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起关键作用,因为只有语言相通、文化相通才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大力培养非通用语言人才,架起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桥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是中国高校外语教育应有的担当。
“一带一路”覆盖辽阔的世界版图,沿线涉及大约65个国家和地区。按照地域划分,主要包括东南亚11国,东亚1国、南亚7国,中亚5国,西亚20国,中东欧16国,东欧4国以及北非1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有53种之多,涵盖世界全部十大语系。沿线大部分国家从法律上讲都以单一的官方语言为主,只有东帝汶、菲律宾、新加坡等12个国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官方语言,大多数语言为非通用语种。了解和研究“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政策,对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探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在加强非通用语言人才的培养上,许多高校把握发展机遇,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已经纷纷采取行动,增加通用教学语种与数量。目前,高校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主要有本科专业点及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外语课两条途径。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前者非通用语为零起点,四年学习周期较长,而以公共外语课开设的非通用语言课学习密度和强度明显不足,学到的东西在职场上很难派上用场。基于目前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对非通用语言人才的迫切需求,非通用语言人才应考虑多元化培养的路径。
(一)开展需求调研,制定“一带一路”语言战略规划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形势下,在继续加强国际通用语种的同时,考虑加强“一带一路”外语语种的规划。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各国语言文化千差万别,应组织调研,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可以遴选沿线国家较常见的和认可的语言作为战略语言,并且制定相应语言政策与规划。借助大数据与互联网,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政策与规划数据库和语言政策与规划特色智库平台,监测语言政策变化和语言舆情发展,开展国家战略语种资源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提供语言政策咨询服务和决策参考。
(二)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元化语言格局要求我们建设多元化的国家外语资源战略。传统的单一外语能力培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国际化人才发展的需要。可以尝试打破现有学科的布局,实施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融合,加强复合型和复语型语言人才的培养。尝试探索“小语种+国别研究+其他实用性课程方向”的课程体系。除了掌握过硬的语言技能外,还应开展对象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相关研究。培养既懂沿线国家语言又熟知当地民心社情的复合型人才,可满足资政与兴商之需,向参与海外建设项目的中资企业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人才。
(三)创新式教学方式的引入
传统的小语种教学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高校小语种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创新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升格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的助手和伙伴。教师的作用在于抛砖引玉,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新知、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意识及能力。
(四)尝试与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培养
1.加快培养语言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语言人才缺乏,亟待加快培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笔者认为,应在科学预测、国家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有序展开,注重多样化语言人才培养,以适应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2.创新翻译方式
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创灵活多样的语言翻译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不同的语言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移动通信平台,构建广覆盖、多样化的语言使用服务平台和多语言咨询服务平台。
3.开发翻译使用工具
除了传统的纸质小词典、口袋书之外,需要开发便携实用的多语言电子词典、多语言翻译器、跨语文阅读器、自动嵌入邮件翻译器、便携式多媒体语言学习器,等等。
4.加强规划引导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多、语种多,地缘复杂,且是一项长远的、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语言服务建设必须与之匹配,统筹规划,逐步构建形式多样、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优质高效的语言服务体系。
三、结语
“一帶一路”倡议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高校外语教育应主动顺应,采用多元化培养路径,加大非通用语言人才培养力度,为“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非通用语言人才支持,更好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样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1(2):20-25.
[2]谢赛.“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7(10):30-33.
[3]张春芳,李萍.中东欧国家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2):40-41.
[4]朱静娴.区域性小语种人才培养对比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