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角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018-08-10 10:30周雨然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功利化生命教育

【摘要】教育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的社会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本应和谐融洽,却由于当前价值观的失衡以及师生自身的主体性束缚等因素,师生陷入冲突加剧、关系日趋功利化等实然困境。据此,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势在必行,其首要任务便是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系统中集体层面与个体层面的资源整合,从而使之有效发挥出教育合力。

【关键词】生命教育 师生关系 主体性束缚 功利化 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37-01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在1996年发布的《德洛尔报告》中写道:“在这个起基础作用的教育系统内,最核心的将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没有其他东西(包括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代替这种师生关系。”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人们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却仍停留在传统的二元对立,甚至频频爆出师生互伤事件,这使得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势在必行。本文拟从生命教育理念出发,旨在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提供一个新视角。

一、生命教育视角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应然状态

(一)相互尊重与理解

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理解是师生之间得以正常交往的基础。尊师重道是我国自古便有的优秀传统,但是新型师生关系应突破传统的单向“尊师”,逐步发展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尊重与理解——教师从同理心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学生也换位思考,在继承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保有最大程度的自主性。

(二)生命情感的双向沟通

学生在生命过程中的片刻情感往往会对其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师生之间及时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有利于学生这一生命体的全面均衡发展、精神的养成甚至人格的塑造,也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沟通模式,从而推动师生心理契约的生成 。

(三)对现实生命的超越

人也一种精神的存在,不仅生存在现实,更应在不断地否定现实状态的过程中完成对生命的超越。学生经验的获得往往存在着极大的空白,因此其生命也往往具有极大自发的、不断向上发展的内驱力,而教师在这一生命的生成过程中应起到一个引导与共进的作用,要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使之在有限的现实生命中体验到无限的生存的幸福感,从而领悟到一种超越现实生命的永恒的价值。

二、师生关系实然困境及其根源

(一)困境

1.师生冲突加剧,互伤事件频发

沈振中老师认为“师生冲突是师生由于在目标、价值观、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的教学互动。” 近年网络媒体对师生互伤事件大肆报道,情节恶劣者甚至危及对方生命安全。这些师生间的语言暴力、精神暴力充斥着对于生命存在的漠视、对于生命情感的匮乏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丧失。

2.师生关系日趋功利化

应试的竞争压力使得功利主义开始逐渐横亘在师生之间,师生关系功利化使师生关系失去了其自由自觉的本性。教育逐渐成为了以传授“去生命化”的知识为主的严苛训练,枯燥且冷漠。师生为了周而复始的考试疲于奔命,这影响了在教育与受教育过程中所应具的幸福感体验,师生关系由此进入茫然的生命困境。

(二)根源

1.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失衡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飞速且不完善发展的市场经济易造成价值观的物化,学生在这样失衡的价值观下不自觉地将知识作为考试、升学甚至赚钱的资本来积累,学到了机械的知识却失去了当下的幸福感,这使得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原有的生命幸福感被消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长期乏味且压抑的环境中变得苦不堪言。

2.师生自身的主体性束缚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主体间应明确并承认对方的主体性地位。但当今师生往往由于受到其自身主体性的束缚而易对客体产生或征服或漠视的对立感,长此以往的物化关系使得他们不能在彼此的理解中进行生命情感的交往对话,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世界的丰富性与超越性遭到极大否定。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对策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集体层面和个体层面各种资源的整合。

集体层面主要是学校对于和谐校园的创建。和谐校园旨在为师生建立一个没有功利因素影响的、充满爱与自由的“一方宽和的池塘” ,使学生不仅成为一个学习者而更是一个生命体验者。这一生命教育情境在尊重生命的同时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构建。

个体层面则主要包括教师、家长与学生三者之间生态关系的协调。

首先,教师应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回归生命教育的“育人”本位。这要求教师除了要欣赏学生的闪光点,还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不成熟的个体,形成友朋式师生关系,在找回教育的幸福感的同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其次,家庭是与学生生命诞生和成长最为密切之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源。家长应主动避免应试教育所带来过分关注分数以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急功近利的心态,有意识地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到生命的意义与美好。

最后,学生作为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也应学会理解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当具有的权利。在学习与生活上礼貌地与教师进行沟通讨论。这能避免师生间由于猜忌而产生的隔阂,不仅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还能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体验深刻而真实的生命情感,从而更积极地在社会性生长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138.

[2]陆道坤.邱宇莲.教师伤害事件折射出的师生生态失谐及调试[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73-78.

[3]陈振中.重新審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评论,2002(2):40-42.

[4]梭罗·亨利·戴维.种子的信仰[M].王海萌,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128.

作者简介:

周雨然(1995.6—),女,江西九江人,现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功利化生命教育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为心灵安个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